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摘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的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实践的物质性的、社会历史性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的中介三个部分。
实践的主体即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就是改造客体所利用的工具。
实践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人类总是通过实践在创造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环境、自身。
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成为一种新的实践基本形式。
科学实验包括自然科学实验活动和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所不具备甚至是不能代替的特点,科学实验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为目的,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是为改造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因而也是一种准备性活动。
因此,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成为其他实践形式的指导者,甚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领跑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
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我们可以看到, 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 也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动力, 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
实践的历史和实践造成的结果, 即现存世界,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 也是人的认识论, 马克思实践
哲学就是感性的认识论。
认识论不是什么主体对不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客体的镜式反映和摄影 , 认识活动不是脱离生活得客体在人脑中的投影, 它直接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实践, 也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 用我们的所想所思去付诸于实践活动中。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实践观, 列宁和毛泽东则立足于现实的人类实践, 进一步阐明了实践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和基础地位, 为科学实践观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
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任何实践的过程都是人借助一定的手段,不仅改变客观对象的形式,让对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对象中实现了预定目的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劳动过程的要素明确规定为: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又说,这种活动是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
其中目的和手段最能体现劳动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因为目的是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表示主体统摄客体,复制客体,创造客体,实现客体主体化的意向和目标。
目的贯穿于实践的始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物化,在实践结束时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产品。
实践活动正是从主观目的过渡到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它体现了人的主观目的性和事物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后者只有本能。
人的劳动实践,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上的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社会发展遵循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特点。
实践, 尤其是物资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经历由低级到高级, 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三个历史阶段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社会发展规律。
个体的人都生活于一定的历史时期, 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却带有一定的历史性, 但人的选择却是主体的, 它是实践者和目的性的选择。
实践观点的引入, 使得社会生活历史恢复了属人的本来面目, 呈现出合目的性、主体性, 使实践历史观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又推动实践发展, 从具体情况情出发,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在实践中深化认识, 在认识中不断更新实践观念, 这些也是理论价值体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