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记录表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5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课例:
九、重难点突破:
买面包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4-(8+22)=24 读作:54减8加22的和等于24
七、单元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合作交流。
八、错例:
第九页小鸟情景图中,学生在编题时,把“原来树上有10只小鸟”看成“原来树上有6只小鸟”
原因:学生只观察目前树上的小鸟,没有理解清楚“原来”的含义。
解决策略:讲解“原来”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原来”就是没有飞走之前小鸟的只数,即要看现在树上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
2、学会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难点:
1、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四、课时安排:新授课6课时,练习4课时,测试、讲评2课时。
五、教学活动序列:教学
5.练习教学
六、习题安排:为了巩固算式里有小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个知识点,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括号”,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大家说说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8.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2、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自己了解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
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
2011年2月20日
地点
电子备课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内容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主备人
卢柳芳
备课
组长
卢柳芳
参与
备课人
周雪梅、韦振科、刘志慧、马海燕、何镇伦、廖巧红、杨巧娟
记录人
初备
集体备
一、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1、将两个算式合为一个算式。
①46+4=50 ① 28+20=48
②60-50=10② 48-8=56
60-(46+4)=1028+20-8=56
2、为什么得数不一样?
60-30+20=50
60-(30+20)=10
因为小括号是一个新知识点,它在算式中是初次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它是全新的。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去读,对于理解先算小括号里的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