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甲醇制聚甲氧基二甲醚现状与未来
2014-03-03
聚甲氧基二甲醚DMM3-8(DMMn,n=3-8)是优秀的柴油调和组分,可增加油品含氧量,在柴油中添加10%~20%,能够大幅减少尾气固体微粒物、NOx和CO的排放。
DMMn十六烷值达76,闪点65.5℃,沸点160℃。
由于物性与柴油相近,DMMn调和到柴油中使用不需要对在用车辆进行任何改动。
DMMn合成的主要原料是甲醇和甲醛,工艺路线包括液体酸催化法、固体酸催化法、离子液体催化法和金属氧化物催化法等。
国内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分别进行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
其中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百吨级DMMn中试装置于2012年在甘肃白银中试基地完成了中试试验。
2013年7月,山东辰信新能源有限公司1万吨/年聚甲氧基二甲醚DMM3-8(DMMn)装置投料试车成功。
该装置位于山东菏泽,投资2亿元,采用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工艺,以甲醇为原料,经三聚甲醛合成DMMn。
此前的2013年6月,辰信新能源20万吨/年清洁柴油调和组分DMM3-8(DMMn)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该项目投资11.4亿元,建成后年销售收入15.4亿元,投资回收期(税后)4.75年,经济效益指标较好。
此外,河南亿家能实业有限公司40万吨/年DMMn项目于2013年12月在义马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开工建设。
天星化工公司位于新疆巴州轮台工业园区的12万吨/年DMMn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并于2014年2月26日启动项目筹建。
西北和华北地区企业早已经意识到下游产业链发展的不足,开始大力发展甲醇下游配套装置。
西北和华北地区受益于其资源丰富,企业装置规模大、生产连续性强的优势,生产成本低,在国内甲醇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天然气制甲醇能满足下游精细化工的采购要求,煤制甲醇在质量不如天然气制甲醇但依旧能满足下游甲醛和二甲醚等产品的消费要求,下游发展方向具有多样化特征。
但传统甲醇下游甲醛、二甲醚和冰醋酸近两年产能过剩,需求不济,开工率持续维持低位,难以消耗过剩产能,甲醇过剩产能必须依靠新型下游分支。
2013年中国柴油消费量1.7亿吨,如果全部按15%比例调和,年消费DMM3-8将达2550万吨。
以甲醇为原料的DMM3-8有望成为煤基替代燃料的发展新方向,但能否获得中石油、中石化等成品油产销巨头的认可,是DMMn作为柴油添加剂获得大规模的应用的关键。
(来源: 化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