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物理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可能用到的相关公式或参数:重⼒加速度g均取10 m/s2。
一、选择题Ⅰ(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物理量属于标量的是()A.速度B.加速度C.电流D.电场强度2.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物理学家是()A.法拉第B.奥斯特C.库仑D.安培3.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电场强度的单位,下列正确的是()A.N/C B.V/mC.kg·m/(C·s2) D.kg·m/(A·s3)4.⼀辆汽⻋沿平直道路⾏驶,其v-t图象如图所⽰,在t=0到t=40 s 这段时间内,汽⻋的位移是()A.0 B.30 mD.1 200 mC.750m5.奥运会比赛项⽬撑杆跳⾼如图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速助跑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增加B.起跳上升过程中,杆的弹性势能⼀直增加C.起跳上升过程中,运动员的重⼒势能增加D.越过横杆后下落过程中,运动员的重⼒势能减少动能增加6.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如图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点的电势低于b点的电势B.a点的场强大于b点的场强,方向相同C.将⼀负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做负功D.负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7.电流天平是⼀种测量磁场⼒的装置,如图所⽰,两相距很近的通电平⾏线圈Ⅰ和Ⅱ,线圈Ⅰ固定,线圈Ⅱ置于天平托盘上,当两线圈均⽆电流通过时,天平⽰数恰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天平⽰数为负时,两线圈电流方向相同B .当天平⽰数为正时,两线圈电流方向相同C .线圈Ⅰ对线圈Ⅱ的作用⼒大于线圈Ⅱ对线圈Ⅰ的作用⼒D .线圈Ⅰ对线圈Ⅱ的作用⼒与托盘对线圈Ⅱ的作用⼒是⼀对相互作用⼒ 8.电荷量为4×10-6 C 的小球绝缘固定在A 点,质量为0.2 kg 、电荷量为-5×10-6 C 的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静止于B 点。
A 、B 间距离为30 cm ,AB 连线与竖直方向夹⻆为60°,静电⼒常量为9.0×109 N·m 2/C 2,小球可视为点电荷,下列图⽰正确的是( )9.⼀质量为2.0×103kg 的汽⻋在水平公路上⾏驶,路⾯对轮胎的径向最大静摩擦⼒为1.4×104 N ,当汽⻋经过半径为80 m的弯道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汽⻋转弯时所受的⼒有重⼒、弹⼒、摩擦⼒和向⼼⼒B .汽⻋转弯的速度为20 m/s 时所需的向⼼⼒为1.4×104 NC .汽⻋转弯的速度为20 m/s 时汽⻋会发⽣侧滑D .汽⻋能安全转弯的向⼼加速度不超过7.0 m/s 210. 磁流体发电的原理如图所⽰,将⼀束速度为v 的等离子体垂直于磁场方向喷入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在相距为d ,宽为a 、长为b 的两平⾏⾦属板间便产⽣电压。
如果把上、下板和电阻R 连接,上、下板就是⼀个直流电源的两极,若稳定时等离子体在两板间均匀分布,电阻率为ρ,忽略边缘效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上板为正极,电流I =Bd v abRab +ρdB .上板为负极,电流I =B v ad 2Rab +ρdC .下板为正极,电流I =Bd v abRab +ρdD .下板为负极,电流I =B v ad 2Rab +ρd11. 小明在观察如图所⽰的沙子堆积时,发现沙子会⾃然堆积成圆锥体,且在不断堆积过程中,材料相同的沙子⾃然堆积成的圆锥体的最大底⻆都是相同的。
小明测出这堆沙子的底部周长为31.4 m ,利用物理知识测得沙子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估算出这堆沙的体积最接近( )A .60 m 3B .200 m 3C .250 m 3D .500 m 312. 20世纪⼈类最伟大的创举之⼀是开拓了太空的全新领域。
现有⼀艘远离星球在太空中直线⻜⾏的宇宙⻜船,为了测量⾃⾝质量,启动推进器,测出⻜船在短时间Δt 内速度的改变为Δv ,和⻜船受到的推⼒F (其它星球对它的引⼒可忽略)。
⻜船在某次航⾏中,当它⻜近⼀个孤⽴的星球时,⻜船能以速度v ,在离星球的较⾼轨道上绕星球做周期为T 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星球的半径为R ,引⼒常量用G 表⽰。
则字宙⻜船和星球的质量分别是( )A .F Δv Δt ,v 2RG B .F Δv Δt ,v 3T 2πGC .F Δt Δv ,v 2R GD .F Δt Δv ,v 3T 2πG13. 如图所⽰为某⼀游戏的局部简化⽰意图。
D 为弹射装置,AB 是长为21 m 的水平轨道,倾斜直轨道BC 固定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 =10 m 的圆形支架上,B 为圆形的最低点,轨道AB 与BC 平滑连接,且在同⼀竖直平⾯内。
某次游戏中,⽆动⼒小⻋在弹射装置D 的作用下,以v 0=10 m /s 的速度滑上轨道AB ,并恰好能冲到轨道BC 的最⾼点。
已知小⻋在轨道AB 上受到的摩擦⼒为其重量的0.2倍,轨道BC 光滑,g 取10 m/s 2。
则小⻋从A 到C 的运动时间是( )A .5 sB .4.8 sC .4.4 sD .3 s二、选择题Ⅱ(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4. 【加试题】处于较⾼能级的氢原子向较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a 、b 两种可⻅光,a 光照射某⾦属表⾯时有光电子逸出,b 光照射该⾦属表⾯时没有光电子逸出,则( )A .以相同的入射⻆射向⼀平⾏玻璃砖,a 光的侧移量小于b 光的B .垂直入射到同⼀单缝衍射装置,a 光的衍射中央亮条纹宽度小于b 光的C .a 光和b 光的频率之比可能是20∶27D .a 光子的动量大于b 光子的15. 【加试题】⼀个铍原子核(74Be)俘获⼀个核外电子(通常是最靠近原子核的K 壳层的电子)后发⽣衰变,⽣成⼀个锂核(73Li),并放出⼀个不带电的质量接近零的中微子νe ,⼈们把这种衰变称为“K 俘获”.静止的铍核发⽣“K 俘获”,其核反应方程为74Be +0-1e →73Li +νe .已知铍原子的质量为M Be =7.016 929 u ,锂原子的质量为M Li =7.016 004 u,1 u 相当于9.31×102Me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均为零 B .锂核(73Li)获得的动能约为0.86 MeVC .中微子与锂核(73Li)的动量之和等于反应前电子的动量D .中微子与锂核(73Li)的能量之和等于反应前电子的能量16. 【加试题】如图所⽰,两种不同材料的弹性细绳在O 处连接,M 、O 和N 是该绳上的三个点,OM 间距离为7.0 m ,ON间距离为5.0 m 。
O 点上下振动,则形成以O 点为波源向左和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Ⅰ和Ⅱ,其中波Ⅱ的波速为1.0 m/s 。
t =0时刻O 点处在波谷位置,观察发现5 s 后此波谷传到M 点,此时O 点正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OM 间还有⼀个波谷。
则( )A .波Ⅰ的波长为4 mB .N 点的振动周期为4 sC .t =3 s 时,N 点恰好处于波谷D .当M 点处于波峰时,N 点也⼀定处于波峰三、非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共55分)17.(5分)(1)在“探究求合⼒的方法”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在使用弹簧秤时,使弹簧秤与木板平⾯平⾏B.每次拉伸橡⽪筋时,只要使橡⽪筋伸长量相同即可C.橡⽪筋应与两绳夹⻆的平分线在同⼀直线上D.描点确定拉⼒方向时,两点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大⼀些(2)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两个相同的小⻋放在光滑水平板上,前端各系⼀条细绳,绳的另⼀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个小盘,盘中可放重物。
小⻋的停和动通过用⿊板擦按住小⻋后的细线和抬起来控制,如图1所⽰。
实验要求小盘和重物所受的重⼒近似等于使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
①请指出图2中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调整好实验装置后,在某次实验中测得两小⻋的位移分别是x1和x2,则两⻋的加速度之比为________。
18.(5分)为了比较精确地测定阻值未知的定值电阻R x,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的电路。
(1)实验时,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滑⾄合适位置保持不变,将c点先后与a、b点连接,发现电压表⽰数变化较大,电流表⽰数基本不变,则测量时应将c点接________(选填“a点”或“b点”),按此连接测量,测量结果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R x的真实值。
(2)根据实验测得的6组数据,在图2中描点,作出了2条图线。
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①”或“②”),并由图线求出电阻R x=________Ω。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9.(9分)在竖直平⾯内,某⼀游戏轨道由直轨道AB和弯曲的细管道BCD平滑连接组成,如图所⽰。
小滑块以某⼀初速度从A点滑上倾⻆为θ=37°的直轨道AB,到达B点的速度大小为2 m/s,然后进入细管道BCD,从细管道出口D点水平⻜出,落到水平⾯上的G点。
已知B点的⾼度h1=1.2 m,D点的⾼度h2=0.8 m,D点与G点间的水平距离L=0.4 m,滑块与轨道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sin 37°=0.6,cos 37°=0.8。
(1)求小滑块在轨道AB上的加速度和在A点的初速度;(2)求小滑块从D点⻜出的速度;(3)判断细管道BCD的内壁是否光滑。
20.(12分)如图所⽰,在地⾯上竖直固定了刻度尺和轻质弹簧,弹簧原长时上端与刻度尺上的A点等⾼。
质量m=0.5 kg的篮球静止在弹簧正上方,其底端距A点的⾼度h1=1.10 m。
篮球静止释放,测得第⼀次撞击弹簧时,弹簧的最大形变量x1=0.15 m,第⼀次反弹⾄最⾼点,篮球底端距A点的⾼度h2=0.873 m,篮球多次反弹后静止在弹簧的上端,此时弹簧的形变量x2=0.01 m,弹性势能为E p=0.025 J。
若篮球运动时受到的空⽓阻⼒大小恒定,忽略篮球与弹簧碰撞时的能量损失和篮球的形变,弹簧形变在弹性限度范围内,g取10 m/s2。
求:(1)弹簧的劲度系数;(2)篮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阻⼒;(3)篮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4)篮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最大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