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
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
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
于是,疯狂地阅读一本本教育论著,接受一次次新颖理念的洗礼,有如狂蜂浪蝶不断四处寻求。
越吸纳越困惑,找不到方向,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又将往哪里去,越发觉得教育教学的错乱与失控。
于是乎,心生埋怨,身负繁重,茫然四顾了。
怎么办?怎么办!无数次的呼唤,无数次的反省,无数次的诘问。
我们是否能够,暂时停下已经乱拍的脚步,细细思虑,摆在面前的千条路径,哪条值得冲刺,哪条确定是捷径,或至少不会迂回绕弯?诸位或许以为,这是一条简单而普通的命题,但我却以为是一条本质性的“存在”。
回到学习的常识吧,也许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复杂问题的简单脉络和核心价值。
1.阅读,回到经典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
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
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着实令人痛心。
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
无条件的热爱学习。
有条件的热爱学习,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无论怎样也要创新的学。
书,让我们女教师高贵起来。
看书,女人最好的化妆品。
读书,真好,我们的信仰。
读书,我们的生活。
书静静等你去欣赏与阅读。
教师,永远的学习者。
世界上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树。
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是无影无踪,走的时让你损失惨重。
读书也让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
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
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
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
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之书,反复地读,来回地品。
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之书,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成长道途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一生的人生走向。
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等文学类的;《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漫话》、《教育人类学》等教育类的……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
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
同理,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
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透亮着教育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它阅读的精、气、神。
学习,学习,从来没有快乐而言,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为艰苦的过程。
15岁走出那弯弯的大山——四年的师范学习——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再读,这一过程都付出意志努力、体力、脑力,学习要有激情和状态;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还有“韧”劲的学习,“恒”劲积累。
读书是广泛的,不仅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读书改变了我。
读书改变命运,学习的结果让我体验到了快乐,学习让我有了尊严。
最近,我一直重读一部部“过去的小说”。
《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是久违了的感觉,当年阅读时的感觉简直无法和这次阅读旅行相比。
在回读中,你更了解了作家的写作特点,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更丰富的人性理解。
泪水因澄明而让内心愈加柔软。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2.上网,避免每日挂在上面鲁迅说“我尚能生存,我仍需学习”;张中行说“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那就读读书,写写文章”;商友敬说“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这些逝去的老者,是手捧书籍走向人生的一步步阶梯的。
当下的图文阅读、快餐阅读、网络阅读不绝于耳。
它的确给我们资料搜索和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便捷。
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替代纸质阅读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心智享受。
要养成捧书阅读的习惯,避免成天“挂”在网上。
尽管说,网上有许多电子经典教育图书,可是缤纷变幻的图片装饰,跳跃不止的聊天画像,动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早就将内心“HIGH”到云里雾里。
“非典”期间,学校放假,我开始沉迷网络,也相识了不少网友,每天上网竟在八个小时以上,阅读信息,发表帖子,不亦乐乎。
网上,发现山外能人,他们的阅读背景异常深厚,发表言论一语中的。
这是给我触动的地方。
但也有困惑,一年下来,感觉网上阅读获得的,大多是“碎片”,缺少网下整本书阅读体验的凝神静思,虽说这一年进步不小。
后来,我淡出网络,回到书本的静态阅读中。
她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等待着你的欣赏与阅读,是那些书制的经典,敞开我们的生命空间,一页页地翻阅着,铅印的字体,让你穿越时空的隧道,思绪尽情地想像,情感尽情地舒展。
我不只一次地感叹,如果我没有喜欢上经典阅读,我心灵生活该是怎样的晦暗,生命气息又是怎样的灰蒙!如果没有挤出时间阅读这些书,我必将生活在枯寂与庸碌中,也必将失去了追求未来美好的勇气和动力。
远离股市与游戏,在规范高效的知识、能力训练之余,适当留一点自由、闲暇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更多的和经典中的大师对话,是不是教师最惬意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行为?那种“一卷在手,琅琅上口”的展卷阅读的幸福感、祥和感、澄澈感,是电脑网络绝对无法赋予的。
3.备课,必须付出艰苦努力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偷懒了,凡是“拿来”,已成为大多人的理所当然。
孩子们呢,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了。
老师们采取各种办法,想着怎样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变着花样哄孩子学习,这可把老师累坏了。
降低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痛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学习,当然是我们的要务。
但,必须声明的是,要“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学习或教书是甜美的苦役,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凭外力。
幻想借助某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其结果都是徒劳。
除却个别天才,芸芸众生热爱学习、钻研业务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付出艰苦努力而形成的。
曾听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想来,既是自我惰性的借口,也是自我生命的玩笑。
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
正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教书一样。
学习与教书,既是一种付出,也就意味着艰苦,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
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让我们体验到快乐。
提不起兴趣面对艰苦的学习和备课的教师,是一种罪过。
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
就其中备课一环,是艰苦的准备过程。
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备”的要素太多了。
取其中的解读教材来说,我每一次阅读以前,不查看任何评论,不搜索任何与之相关的资料。
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
以“读者”身份挖掘教材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于我来讲,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艰难的爬坡。
我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的理解和观点影响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带着“现成经验”去验证或批判文本,而是自己努力成为文章的知己。
事后,再阅读相关材料,对比中会常感到自己的浅显,于是激发你要不断地学习。
“艰苦”的学习或备课之后,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到化成自己的语言与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原野上就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这样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4.生活,融入“共同体”中这里的“共同体”有点像过去说的“集体”,但超越了集体的意味。
因为过去的集体没有“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即没有自己,也提升自己。
现在更多的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共同体中更好地学习?让我们先听听铅笔的故事——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第一、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第二、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第三、不要过于执着,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第四、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第五、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
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
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
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一事无成。
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这种“场”,去感受它的强劲力量。
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
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当然,没有共同学习目标的集体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随时会被其他人征服,更可能被自己的惰性征服。
同样,一所学校没有共同的“精神话语”,没有共同的事业追求,将会成为尔虞我诈的角斗场。
一旦学校的天空,没有精神诉求,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自然难以真正的幸福了。
你会发现没有“共同体”的学校:“一些事没人做,一些人没事做。
没事的人盯着做事的人,议论做事的人做的事,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做不好事。
一些没事的人总是没事做,一些做事的人总是做不了事。
一些没事的人滋事闹事,使得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或者干脆就不做事。
结果好事变坏事,小事变大事,简单的事变复杂的事。
”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策。
一所学校的成功,不是因为一大堆人各做自己的事,而构成一个结果,而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事业,不断学习,形成一种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没有“共同体”学习背景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实现几种可能。
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
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
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