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毒性实验内容

急性毒性实验内容


实验动物的标记
方法一:
6
按右前肢、右肋、右后肢、颈部、背中、尾根、左
前肢、左肋、左后肢,顺序编号为1~9号,不染色 为10号。在动物相同部位涂染另一种颜色染料表示 十位,两种颜色可编1~99号。 方法二:
以头部为1号,顺时针方向依次从右耳、右前肢、右
后肢、颈部、背中、尾根、左耳、左前肢、左后肢 染色,分别为2~10号。
同一品系的实验动物、用相同染毒条件所得 到的LD50值相同或相似,但其毒作用带或致 死剂量范围却有明显的不同,表明化学物的 实际毒性存在差异。


急性毒性试验不等于LD50测定
可用少量动物测定ALD,并进行临床观 察、化验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当口服剂量大于5g/kg或注射剂量大于 2g/kg时,不产生急性毒性或死亡,则不 必准确的测定LD50
20只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分组表
随机分配到各组的动物
剂量选择及分组

剂量选择
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估计毒性中值
预试,求出待测化学物0 %~100 %或
10 %~90 %的大致致死剂量范围 设计正式试验的剂量和分组
剂量分组
i=lgLD100-lgLD0/n-1 或i=lgLD90-lgLD10/n-1 n:设计的剂量组数
实验动物分组
目的: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原则:按统计学原则随机分组,使非处理
因素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提高每组实验
动物间的均衡性。 常用方法:完全随机和随机区组
完全随机设计
将实验动物编号,从随机数字表上任意横 行或纵行的任意数字开始,顺序取下数字, 标于每个动物号下,然后用计划组数去除 随机数字,所得余数即为所属组别。如将 20只动物分为4组,从随机数字表的第 11行开始,顺序取20个数字,用4除 的余数即为组别。
20只动物的完全随机分配
完全随机分配后各组所属动物号
20只动物完全随机分配的结果
20只动物的完全随机分配
动物编号 随即数字 除4后余数 所属组别 1 54 2 2 83 3 3 80 0 4 53 1 5 90 2 6 75 3 7 53 1 8 78 2 9 93 1 10 47 3 11 72 0 12 09 1 13 54 2 14 66 2 15 95 3 16 44 0 17 68 0 18 67 3 19 67 3 20 86 2
③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眼球突出、流涎、流泪、 排尿、下泻、竖毛、皮肤变色、呼吸。

体重:隔日测量 死亡和死亡时间 病理学检查及其他指标
LD50的计算

LD50测定是以动物死活为指标的质反应,当
死亡呈正态分配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剂量对数值与动物死亡频数之间为正态分
布曲线关系;


剂量对数值与死亡率之间为正“S”型曲线;


FDA认为评价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时,应
在LD50值之外加上急性毒作用带或其斜率进 行综合评价,LD50及其斜率在化学物的急性 毒性评价中是必不可少的。

化学物急性毒性的报告应详细描述:

中毒症状及程度
出现症状的时间
死亡前的症状及死亡时间


存活动物的体重变化
死亡动物的病理变化
4种不同外源化学物的 毒作用带斜率比较
急性毒性试验项目

急性半数致死量测定
半数耐受限量测定
7d喂养试验
其他:近似致死量试验、固定剂量法、 急性毒性分级法、阶梯法、金字塔法、 限量试验、急性系统毒性试验等。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实验动物选择 品种 品系 个体 性别 年龄
原则
体重 生理病理状况 对外源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近似; 易于饲养管理,方便实验操作; 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染色法
优点:
简单方便,不痛苦,无损伤。 缺点: 时间较长时,染色剂易褪色; 标记容易模糊不清。
耳缘孔口法: 在耳缘先用针穿孔和用剪刀剪口,再用酒精墨 汁涂抹,使黑色渗入孔口,伤口愈合后不易脱 落,这种标号亦可标号1~99。 适用于大、小鼠。
烙印法:
将铸铁号码加热后,在动物体表部位烧烙,以 破坏毛囊,留下印记。适用于大动物。 挂牌法: 用金属或塑料制成号牌,固定在动物的耳部或 系于其颈部。适用于较大动物。

















三动物号
组别 动物编号


4
1
7
5
9
8
12
13 20 14


2
3
6
11
10
16
15
17
18
19
20只动物完全随机分配的结果
组别 动物编号

二 三 四
4
1 2 3
7
5 6 11
9
8 10 16
12
13 15 17
19
14 18 20
随机区组设计
从实验数据可计算LD50以外的其它信息。
曲线:中间高、 两侧低,右侧 延长较远
正态曲线
中点
剂量
对数剂量
中点

计算LD50的常用方法:

概率单位法
Bliss法 改良寇氏(Kä rber)法等


LD50的计算公式
校正公式
LD50的标准误
LD50 的95 %可信限
LD50 的95 %可信限
=log-1(log LD50±1.96×Sx50)
实验动物的年龄与体重的关系
动 物 大鼠 小鼠 豚鼠 兔 犬 猫
成年年龄(周) 3
体重(克) 寿命(年) 150 2~3
2
15 2~3
2
250 6~8
3~4
3~4
3~4
1.5kg 7~15kg 1kg 4~9 15~20 10~12
急性毒性试验的动物体重



大鼠 120~150g 小鼠 18~22g 豚鼠 200~250g 家兔 2~2.5 kg 犬 10~15kg(成年) 变异范围不得超过所用动物平均体 重的10%。




i—组距,即相邻两组剂量对数剂量之差 Xm—最大剂量对数 P—各剂量组死亡率(死亡率均用小数表示) Pm—最高死亡率 q—各剂量组存活率,q=1-p Pn—最低死亡率 ∑p—各剂量组死亡率之和 n—各组动物数 Sx50—logLD50的标准误

寇氏原法:要求最小剂量的反应率( P )为 0 %,最大剂量反应率( P )为 100 %,结果才 精确。
i:组距,相邻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
之差
受试物的配制
溶剂的选择 配制方法 等容量稀释 等浓度稀释

受试物的配制
等容量稀释:
要求不同剂量组实验动物单位体重所 给受试物的体积相同时,就将受试物 配成不同浓度。等比稀释法(1:k)
等浓度稀释: 将受试化学物配成一种浓度,不同剂 量组实验动物单位体重所给受试化学 物的体积不同。
如:丙烯腈,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
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了解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的强度,求出LD50 了解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性质、毒效应的特征 及可能的靶器官,初步评价外源化学物的危险 性。 探求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 反应(效应)关系, 为亚慢性毒性、蓄积毒性和慢性毒性及特殊毒 性试验染毒剂量的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 参考。 初步了解动物致死的原因,为研究毒作用的机 制提供线索,进而为制定中毒急救治疗措施提 供依据。
试验期限及观察指标

观察期限为7~14d
求LD50时,目前国内外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
物接触外源化学物后14 d内的总死亡数

对于速发性死亡的化学物也可只计算24 h的
死亡数,如久效磷24 h与14 d的LD50没有差

观察指标

中毒症状:确定靶器官 ① 行动:不安定、多动、发声;
② 神经系统反应:举尾、振颤、痉挛、运动失 调、姿态异常;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一、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指人或动物一次或 24 h
之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
期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致死 效应。
一次:指瞬间给实验动物染毒,如经
口、经静脉注射染毒。
24 h之内多次:指外源化学物毒性过 低,需给予动物较大剂量。
急性毒性效应出现的快慢和毒性反应的强 度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染毒剂量的大小 有关。

改良寇氏法只要求在最小剂量时 P≤0.2 ,最
大剂量p≥0.8即可。还要求每个剂量组的组间
距呈等比或剂量对数等差,每个剂量组动物数
相等,中间剂量接近于LD50。
九灵胃康在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LD50=log-1[0.8859-0.11(2.8-0.5)] = log-10.6329
=4.29 (g/kg)

消耗动物量大
获得的信息有限

动物死亡和观察的症状不足以反应生理学、
血液学和其它化验检查所提供的毒性信息

有许多因素影响LD50值的测定,实际上测得 的LD50是近似值

LD50所表达的是50%动物存活与50%动物死
亡的点剂量,是一个质的现象,而在实际工
作中,往往发现有些外源化学物用同一物种、
急性毒性试验的动物要求

动物数量:小动物4~6组,每组至 少10只;犬等大动物每组6只。 性别:雌雄各半,也有例外,如, 致畸试验的剂量准备,只作雌性动 物LD50。
年龄:刚成年,未曾受孕、交配


实验动物的标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