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辛弃疾词中的爱国精神

简论辛弃疾词中的爱国精神

简论辛弃疾词中的爱国精神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是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

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等四代皇帝统治时期,绍兴三十一年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中抚使等职。

虽然他怀有建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并在抗金的战场上建立过功勋,但由于当时南宋王朝的当权者胸无大志,一味向金朝屈膝求和而不愿意北伐中原,以致主和派在朝廷中占据上风,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陈北伐大计,因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宁宗嘉泰四年,韩佑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

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慷慨激昂的爱国词是辛弃疾词的主词,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他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焕发着爱国主义异彩的六百多首词犹如”芬草春常在”,永远为祖国人民珍爱。

下面就辛弃疾的爱国词及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做简单论述。

1.思乡情
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区,他对残酷的民族压迫有着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他南下后看到南方统治阶级只顾苟安享乐,再想到北方人民的苦难生活,心情格外沉重,他一生不断想念自己的家乡,在词中,他常用”西北”这个词来代表他心中的故乡。

比如:”西北有神州。

”《水调歌头》;”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计”长安在正天西北。

”《满江红》这些都可以证明他对家园故土的怀念,越是思念故乡,他北伐飞决心也更加坚定,愿望更加急切。

试看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未归?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红巾翠袖,英雄泪!
2.悲愤情
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成送往迎来之季,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

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词中上片描写他对着江南无尽的远山发愁,落日孤鸿又唤起了他在政治上的孤立,无法一展抱负的心事。

但他却只能惆怅的看吴钩宝剑、拍栏杆独自
伤神。

下片中描写的是他无尽的思想之情,词人想到再也无法回到故乡了,不由流下了英雄泪。

这是一个爱困的英雄眼里流出的孤星之泪。

作者在词中暗示了自己北伐的理想。

因此这首词并不是一般的思想之词,而是一个英雄要为光复中原而奋战到底的铮铮誓言。

全词倾诉这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抑郁、苦闷”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他的泪说明了他希望北伐的心情是何等的迫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能体现出辛弃疾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词中跃动着他满腔的热血,一颗赤子之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辛弃疾在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是以这样的誓言自励的。

现实是令人悲愤的,理想岂能轻弃?词人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北伐的强烈愿望,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讽奸臣
辛弃疾的爱国词内容上还表现在对南方卖国臣较好的讽刺和揭露中,试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是淳熙六年,作者四十岁时所写下的一首最深切动人的词,被梁启超先生评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首词的上片围绕着”春”字为中心,极力刻画词中人物的惜春、留春。

怨春的情绪。

祝花晚开,偏又早落,想从连天的芳草堵住春的归路,也是枉然;只有抱怨春的无情。

即使同情那画檐边殷勤结网的蜘蛛,痴心地粘住几片飞絮,但它能挡住春天归去的脚步吗?那由留而怨的低语,是谁的悲思?谁的泣诉?这是在说宫女伤逝的青春年华,还是志士痛惜那无数次错过的中兴岁月?却是那样的让人难测,然而这正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只有知情人才会看得出这是在说什么。

下片从起句”长门事”到”脉脉此情谁诉”五局,才正式的将这个人的身份透露,原来这正是作者自己。

所谓”长门事”以下的一系列的话,也很符合辛弃疾生平的政治经历,虽然有《九议》、《美芹十论》的上书;还有叶衡,虞允文一类的权要为他说话,但朝廷始终不谅解也不信任他,让他心的原委无处可诉。

”脉脉此情”也只好放在了心底。

虽然如此,但是雨后斜阳的景色始终是触动了作者的心,使作者想到了当前的现实,想到了那个只会安于玩乐,却早已”尽忘烟柳宫愁”的幕后人物。

一想到这儿,作者就不禁怒火中烧,愤怒的吼声脱口而出”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面对着烟柳斜阳的苍茫暮色,是宫女那无尽的哀怨?还是那种想为国尽忠却报
国无门的忧愁?作者的心里有数,就是那个被谴责的对象也心领神会。

但却无可奈何,尽管心里很不高兴,但也只能皱皱眉头,不好即时降罪。

全词表现出来的那样报国心切而敢批逆鳞而不顾的作风更能让人们对这位为了国家而不顾个人安危的作者产生敬意。

第四、思明君。

辛弃疾的爱国精神又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

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

刘裕这些有志向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令人,如《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寥寥几笔,辛弃疾描出了他追求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救生民。

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士”的”治”的局面。

这样,民心说归,人力会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

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

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
他的爱国情怀的。

从上面引用的几首词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出辛弃疾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故国山河的怀念以及对那些祸国殃民的主和权奸的愤
恨。

更可以从中看出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虽然他带着没有实现北伐中原的遗憾离开人间,但是他所写下的那些爱过词却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