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生物教学中
建宁职业中学谢德庆
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自卑心理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家庭不富裕,父母在社会中地位较低等等,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二)厌学、害怕考试心理
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心理压力随之增加,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打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对老师缺乏感情,害怕考试。
(三)青春期心理
1、早恋心理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与性意识的萌发,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交往方式了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希望与异性发展友谊。
部分男女学生交往过密,学生中出现早恋的现象不在少数。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部分男女学生交往太过于随便,甚至发生两性关系,中学生堕胎现象也时有发生。
2、逆反、盲从心理
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
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当五彩的光辉映着荧屏、舞台上富于青春生机活力的歌星、舞星、影星、体星、作家等成功者的身影时,一双双发自内心的崇拜目光,部分中学生成了“追星族”;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模仿社会青年染发、穿奇装异服、戴首饰、吸烟、酗酒等等。
3、情绪不稳定
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由于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
俘虏,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妨碍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甚至违反校规,触犯法律。
二、结合生物教材,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近年来,电视、报纸、杂志经常报道,甚至我们亲眼所见,一些中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轻生。
为此,我在讲授“人的生殖”一节课中,对学生进行了有关珍惜生命的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一个正常的男性在他可以生殖的时间里可以产生成百上千亿个精子,正常女性在她可以生殖的时间里,可以产生大约400-500个成熟卵细胞。
但每次只有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可以有机会完成受精作用。
今日的你在受精阶段,至少已经战胜了成千上万亿个精子“兄弟”和几百个卵细胞“姐妹”。
而顺利地完成受精作用,还要经历母亲的十月怀胎,从出生、成长到现在的你,这其中只要有一次疏忽或照顾不周,生命可能就此消失。
既然你从受精卵开始就那么地坚强,战胜了无数的生殖细胞这些“兄弟姐妹”,又经历了出生后的诸多危险、坎坷。
那么现在即使碰到了少许完全可以解决的困难,又有什么理由而轻易放弃生命呢?当然你在珍惜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因为他(她)和你一样,也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这个世界。
(二)进行正确的生活观教育
1、不吸烟、不喝酒
有资料表明,在青少年中,吸烟的比例比以前有所上升。
我在讲授“空气质量与健康”中,告诉学生,烟草燃烧时,烟雾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吸食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吸毒者为支付吸毒巨资而不惜诈骗、偷盗等,严重危害社会。
在“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得出酒精会影响我们的心脏功能。
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吸烟、吸毒和喝酒对你的身体危害更大。
2、上网适可而止
在讲授“眼和视觉”这一节中,学生明白了造成近视眼的原因后,我问学生:为了预防近视眼,你要怎么做呢?能不能象某些学生那样通宵达旦地呆在网吧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不仅影响你的身体健康,还会使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颓废、萎靡不振,造成成绩下降;浏览不健康内容,使人想入非非,甚至触犯法律,走上犯罪道路;你在虚拟世界里“种菜”,不如在家种些花草,这样不但可以把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心情舒畅。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讲授“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节中,在学生知道了传染病能够流行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环节后,我问学生:为了预防传染病,你在平时的生活中该怎么做呢?人粪尿、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必须养成不随地吐痰、大小便,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
(三)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1、遗精(月经)的产生是进入青春期的正常生理现象
首次遗精(月经)对男(女)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他们对遗精(月经)几乎一无所知,毫无心理准备而感到新奇、害羞,又会产一恐慌、
焦虑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确告诉学生:遗精(月经)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到了青春期,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必然会产生遗精(月经),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经历。
2、培养健康的异性交往意识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与关注,渴望与异性交往接触是极其自然与正常的,但是要把握好两性交往的尺度和分寸,有些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太过随便,比如说异性间随意嬉笑打闹、你推我拉、早恋(甚至发生两性关系、堕胎)等,这些都不是中学生应该发生的行为。
我在上“人的生殖”一节时,明确告诉学生,过早地发生性行为将引起严重的后果,多次堕胎将可能导致婚后不孕或习惯性流产。
这个时期正是你们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黄金”时期,你们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当你有“非分”之想时,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分散你的注意力。
3、引导学生调整好情绪
中学生正处于发展时期,心理不够成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有限。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调整好情绪。
这就要求老师在平常和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
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为人师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培养愉快的心情。
4、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只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对社会既要有索取,更要有所奉献。
在上“输血和血型”知识时,提倡学生成人后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捐献骨髓,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
在“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教育学生要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包括尊重、合作、竟争等。
如“种内互助”中的蜜蜂这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显,觅食、保卫、清洁、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干得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如果青少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去仇视社会,危害社会。
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社会的依存关系,主动地使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总之,当今的中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发展的需求。
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本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适时地、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