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习题十六解答

西方经济学习题十六解答

习题十六1.简释下列概念:自动稳定器答: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实际上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根据经济状况而自动发生变化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如税收和转移支付。

权衡性财政政策答: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的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功能财政答: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性财政政策,它是对传统的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周期平衡预算答:指政府财政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认为政府应随着经济周期波动,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期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公债答:指政府为弥补赤字而欠下的债务,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充分就业平衡预算答: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挤出效应答:指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所引起的私人投资降低的效果。

具体来说,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厂商)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1⨯ ≈ 3.57 ),若税率增至 0.25 时,则增加 1 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再贴现率政策 答: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 币供给量的政策。

它是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答: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 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2. 是否比例所得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答: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私人部门中的变动小, 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 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 支出的增加额要比私人经济中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 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 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 数值与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 愈大,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条件下,混合经济 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愈大。

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 1- b (1- t )中得出。

当 t 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 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 0.8,当税率 为 0.1 时,则增加 1 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 3.57 美元(1 1- 0.8⨯ (1- 0.1)求增加 2.5 美元(1⨯1 1- 0.8⨯ (1- 0.25) = 2.5 )。

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 带来的总需求波动愈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越大。

3.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

平衡预算思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含义。

一是年度平衡预算,这是一种量入为出的每年预算均需平衡的思想。

二是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财政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财政盈余措施,在萧条时期采取预算赤字政策,以前者的盈余弥补后者的赤字,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预算盈余为零的平衡预算。

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这三种平衡预算思想的发展表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每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发展至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前提的平衡预算思想,在一定周期内,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但是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功能财政政策是一种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或补偿性财政政策。

这种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因而称之为功能性财政。

平衡预算财政与功能财政的思想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而后者则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4.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0.8Y d,私人意愿投资I=200,税收函数T=0.2Y(单位均为10亿美元),试问:(1)均衡收入为20000亿美元时,政府支出(指政府购买,而不考虑政府转移支付)必需是多少?预算盈余还是赤字?(2)政府支出不变,而税收提高为T=0.25Y,均衡收入是多少?这时预算情况有何变化?答:(1)由题设,C=300+0.8Y d,I=200,T=0.2Y,又有Y d=Y-T,将上述各式代入Y=C+I+G,得2000=300+0.8⨯(Y-0.2Y)+200+G解得政府支出为G=220(10亿美元)于是,BS=T-G=0.2Y-G=0.2⨯2000-220=180(10亿美元),可见此时存在政府预算盈余。

(2)将C=300+0.8Y d,I=200,G=220,T=0.25Y,Y d=Y-T代入Y=C+I+G,得Y=300+0.8(Y-0.25Y)+200+220解得均衡收入为Y=1800(10亿美元)于是,BS=T-G=0.25Y-G=0.25⨯1800-220=230(10亿美元),可见此时政府预算盈余较(1)增加了。

5.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为b=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能否最终消灭赤字?答: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K G=11-b(1-t)将b=0.8,t=0.25代入乘数公式,得K G=1=2.51-0.8⨯(1-0.25)当政府支出减少200亿美元时,收入和税收均会减少,金额分别为∆Y=K G⋅∆G=2.5⨯(-200)=-500(亿美元)∆T=t∆Y=0.25⨯(-500)=-125(亿美元)于是预算盈余变动额为∆BS=∆T-∆G=-125-(-200)=75(亿美元),这说明当政府减少支出200亿美元时,政府预算盈余变动额将增加75亿美元,正好与当前预算赤字相抵消,故这种支出的变化能最终消灭赤字。

6.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哪些?答:一般说来,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从财政政策效果看,投资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扩张财政使利率变动就越小,挤出效应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总之,财政政策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

从货币政策效果看,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很敏感,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小;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很敏感,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

除了上述因素,经济运行局势(是处于衰退时期还是通胀时期)以及政策时滞等因素也会影响政策效果。

7.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答:按西方经济学家观点,由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因而LM曲线向右上倾斜,但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因保留闲置货币而产生的利息损失将变得很大,而利率进一步上升将引起的资本损失风险变得很小,这就使货币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利率很高,意味着债券价格很低。

当债券价格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时,买进债券不会再使本金受到因债券价格再跌的损失,因而手中任何闲置货币都可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再让它保留在手中,这就是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的意思。

由于利率涨到足够高度使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货币需求全由交易动机产生,因而货币需求曲线从而LM曲线就表现为垂直线形状。

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交易动机而产生,只和收入有关,而和利率波动而产生的投机动机无关,这是古典学派的观点,因此,垂直的LM曲线区域被认为是古典区域。

当LM呈垂直形状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这正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和主张。

因此,古典学派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观点和主张就表现为IS曲线移动(它表现财政政策)在垂直的LM曲线区域即古典区域不会影响产出和收入[见下图(a)],而移动LM曲线(它表现为货币政策)却对产出和收入有很大作用[见下图(b)]。

为什么LM曲线为垂直形状时货币政策极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呢?这是因为,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果政府采用膨胀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很有效。

如上图(b)。

相反,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因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几近于零),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因而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如上图(a)。

所以古典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而否定财政政策作用。

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呢?因为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将货币购买债券的话,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利率极低表示债券价格极高),因而只会跌而不会再涨,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

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买债券,这就是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所谓“灵活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状态,这时的货币需求曲线从而LM曲线呈水平状。

如果政府增加支出,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发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这可以在上图(a)上得到表现。

相反,这时政府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再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去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持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既然如此,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就不可能,因此货币政策无效,这可以在上图(a)上得到表现,因而凯恩斯主义首先强调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作用。

8.假设LM方程为Y=500+25r(货币需求L=0.2Y-5r,货币供给量M=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