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地理期末考试总结

植物地理期末考试总结

引言:(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会。

(海平面以上10千米,海平面以下12千米。

大量生物局限在海平面上下100米。

)第一章:(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不同个体的集合。

(2)种群: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所有个体即为一个种群,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

(3)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定名为变种。

(4)变型: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5)植物分类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6)地衣门: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7)完整花的组成:花轴、花托、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

第二章(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a.气候因子:光、温、降水、风等。

b.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c.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

a.植物因子: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和附生、竞争等。

b.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c.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

(3)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与植物密度无关。

如:极端天气事件、温度等。

(4)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植物密度改变而变化。

如:物种间竞争、食草动物的影响;一定条件下的营养、空间、光、水等。

(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a.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c.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d.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e.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7)春化作用:种子发育前期需要一定的低温保证种子的发育。

(8).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9)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称为不同的生态型。

(10)生态差型: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态差型。

(1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临界值(14h)才能开花。

(12)短日照植物:日照少于一定临界值(8_12h)才能开花。

(13)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

(14)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各个发育期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温度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规律(16)中生植物:水湿条件适中的陆地环境(17)湖岸边适合生长的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18)水体富营养化:a、定义:水体富营养化,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b、自然界的湖泊都经历着天然营养化,但人为作用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c、俗称:“水华”“赤潮”d、形成: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呈厌氧状态e、结果:少数适应性强的植物占绝对优势(19)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

(20)Raunkiaer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补充英语单词:种species、种群population、变种variety、变型form、界kingdom 、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学名scientific name、藻菌植物门Thallophyta、苔藓植物门Bryophyta、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棉花Gossypium、向日葵Helianthus第三章1、种——面积曲线:通常采用逐步扩大样地面积的方法,根据所得数据可绘制种类-面积曲线图。

在曲线转折处所示的面积,称为群落的最小面积,即包含了群落大多数种类的最小空间。

及假定第一个所取面积为1,则依次为2、2²、8、…2的n次方。

依次排查出不同的种的方法。

2、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1)进化时间学说:进化的越早则多样性越稳定,因而多样性就越丰富。

(2)生态时间学说:生态形成的时间早则生物多样性丰富,反之则少。

(3)空间异质性学说:由于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因而造成温度水分随纬度分布的不均匀,赤道上由于水热充沛,则多样性丰富,高纬度地区则相反。

(4)气候稳定学说:当一地气候温定时,为该地生物的生存进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则气候稳定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5)竞争学说:因为存在竞争,则优胜差汰,因而经过进化留下来的是一些适应环境的因而竞争强则多样性丰富。

(6)捕食学说:某地区假若捕食性动物种类居主导地位,则该地的生物就会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7)生产力学说:某地的生产力强,则为生物提供的能量就相应多,生物种类就相应的丰富。

(8)我认为,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水热条件分析,如同纬度海拔比较,以拉萨,重庆为例,该二地均处于同纬度而拉萨的生物多样性远低于重庆,拉萨年降水量少,温度低,许多植物的积温达不到。

同时以赤道与极地比较,赤道水热稳定充沛,而极地存在极夜现象,因而热量不稳定。

3、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反映该种群比较年轻并且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衰退种群。

4、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5、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它依赖于优势种所提供的条件,如果优势种被排除,则导致它们在生境中丧失,如附生性植物、寄生生物、专性阴地植物。

6、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7、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8、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量。

第四章1、(1)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波动: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是由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人为的活动干扰造成的。

(2)演替与波动关系:A、从时间上,二者可以同时发生B、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2、演替类型(按起始条件):(1)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例如从湖泊演替为森林、沙丘演替、从裸岩演替到森林。

(2)次生演替:原生植物受到破坏后,重新恢复起来的演替。

例如从弃耕农田的演替。

3、演替顶级学说:(1)、Clements提出单元顶级学说气候顶极A、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内,所有的演替系列最终都将趋向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区域最终也将被一种单一的植物群落所覆盖。

B、后来做的补充:前顶极(加上了形、土壤或人为因素)、亚顶极(达到气候顶极前的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群落)、偏途顶极(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群落。

)、预顶极(大前提下,局部气候比较适宜而产生的较优越气候区的顶极。

)、超顶极(大前提下,局部气候条件较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

)。

(2)Tansley提出多元顶级假说即任何一个区域的顶极群落都是多个的,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的,如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营养特性、地形和动物活动等。

单元顶极学说和多元顶极学说实质上的差异是在对于测定相对稳定的时间标准的差异。

例子,拉萨市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块地区用铁丝围了一块土地是为了防止动物践踏,几年后,在同一大气候背景下围住的地区的群落与没被围住的存在很大差异。

(3)Whittaker提出顶级格局假说即自然群落是由许多环境因素决定的,除气候外,还包括土壤、生物、火、风等因素。

在逐渐变化的环境梯度中,顶极群落类型也是连续地逐渐地变化的,它们彼此之间是难以彻底划分开。

它是多元顶级假说的变形。

如,一场大火袭击了森林不耐火的植被全部死亡,而那些耐火的包括种子抗火烧或只有在大火下才能迸裂的种子则存活下来形成新的群落。

1、生活型谱是如何测定的?它对实际农业生产有何指导?答:(1)生活型谱:一定区域植物的生活型组成,可以反映该区的气候、历史演变和人为干扰等因素。

通过观察某地植物生长状况及类型以及气候等综合影响则可以确定生活型谱。

:A、高位芽植物(P):巨型(>30m)、大型(16-30m)、中型(8-16m乔木)、小型(2-8m 乔木与灌木混合)、矮(25cm-2m灌木与草本混合)反应生长季热湿气候。

B、地上芽植物(Ch):( < 25cm)冬季极冷、漫长气候,如高山寒带气候。

嫩枝在不良季节仍然保存植物类型多为小灌木或草本还包括常绿性和垫状植物。

C、 - 地面芽植物(H):浅地下芽或半隐芽植物反应较长的严寒季节的气候,如中纬度气候,地上器官在不利季节枯亡,更新芽位于进土层内受到枯亡地被物的保护。

D、 - 隐芽植物(Cr):更新芽藏在地下或水中反应冷湿气侯。

隐芽植物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E、 - 一年生植物(T):环境恶劣时植株死去,只留下种子延续生命反应干旱气候。

在极端环境下器官均枯死仅留下种子(胚)延续生命。

(2)指导意义:对不同环境下的可以根据生活型谱来确定适合生长哪种类型的植被,是该地的农林业具有显著的发展。

如寒冷地区不适合高位芽植物生长种植时应当尽量避免栽种高位芽植物,而热湿地区则应当种植高位芽植物这样可以有更多收获。

同时当某地发生火灾根据该地的生活型谱可以确定损失,假如该地生长的是高位芽植物为主,则该地的损失是很大的,而如果该地是一年生植物或者隐芽植物或地面芽植物以及地上芽植物则该地损失不大。

确定了生活型谱则可以科学的人为影响该地的植物生长从而是该地从经济与环保达到双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