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聘答辩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节选自《竞聘演讲轻松过关》
作者简介:文若河,著名演讲理论家与实践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人,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管理沟通课题组组长,“张嘴就来”演讲力训练机构创始人,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总裁班特邀讲师。
著有《会说话,得天下》、《你最想要的口才指导》等口才专著。
文老师在演讲培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对竞聘演讲有很深的造诣,先后为国内六十多个行业的近千人进行过竞聘辅导,被誉为“中国竞聘辅导第一人”。
要想顺利通过答辩,我们必须要做好哪几个关键步骤呢?我归纳了一下,有三方面的因素至关重要。
第一、我们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也就是说,关于答辩,我们不可对自己要求过高。
我接触过的很多学员,都曾向我提出过类似的要求:“我过几天就要答辩了,麻烦您给我设计一套方案,让我在答辩中能够超常发挥吧!”
实际上,所谓的“超常发挥”就是一个过高的期望值,是不合理的预期。
为什么呢?很简单,竞聘答辩时考官会提什么问题,我们提前是不知道的。
当然,也不排除竞聘中有舞弊行为,题目外泄了;或者个别朋友运气出奇的好,押题押准了的情况。
但前者属违规违纪行为,后者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都不是常态。
在常态之下,竞聘者无从知晓题目,更无法进行非常有针对性的准备,从这个角度看,竞聘答辩的难度比大家都憷头的竞聘演讲的难度还要大。
在这种情况下,能正常发挥已经就很不错了,怎么还能奢望超常发挥呢?
正常发挥应该是什么状态呢?我认为,正常发挥,就是要自信自然、大方镇定、礼貌周到,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声音饱满、态势语恰当、答案不偏不跑、不出现非常明显的是非性、概念性错误。
而且,根据我多年的竞聘辅导工作经验来看,如果竞聘者表现得非常镇定、非常从容,那么,回答问题时稍有差池都无关紧要,毕竟答辩题目是见仁见智的,没有“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标准答案。
而且,就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在答辩中如果表现得过于完美也未必是好事。
如果我们回答得太流利、太完美了,反倒会给人以有备而来的印象,显得不太真实。
退一步讲,即使考官包括领导非常欣赏你的表现,并因此而选择了你,那一旦你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就容易使领导产生心理落差,领导会想,他(她)当初说的多好啊,怎么干起工作来满不是那么回事呢?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啊?我们何苦呢?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竞聘答辩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在答辩时不求光芒万丈,只求正常发挥。
第二、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考官的问题。
说到正确理解考官的问题,我先讲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小国去给大国进贡,贡品是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金光闪闪,非常惹人喜爱。
大国国王看了非常高兴。
但是,他高兴太早了,小国使臣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请他判断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国王把珠宝匠叫来,称重量,看做工,仔细研究,怎么也分不出谁
优谁劣。
这可怎么办呢?堂堂大国,就这样颜面扫地吗?
这时,国王手下的一位老臣说他有办法。
老臣当着使者的面将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小金人的耳朵里。
第一根稻草从小金人的另一边耳朵里出来了,第二根稻草直接从小金人的嘴巴里掉出来了,只有第三根稻草落到了小金人的肚子里。
老臣说:“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这就是流传甚广的“三个小金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人际沟通中一定要善于倾听。
具体到竞聘答辩,我认为善于倾听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回答问题不抢答。
竞聘答辩虽然比较紧张,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答辩题是必答题,不是抢答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听,等考官的问题问完以后,再从容做答,千万不要急。
人家考官那边话音还没落呢,你这边就匆匆忙忙地回答了,从你的角度分析,你可能是为了表现自己成竹在胸,什么问题都问不倒你,什么问题都能脱口而出、对答如流。
但是,这恰恰是一种缺乏礼貌甚至是异常紧张的表现。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就说明他的内心越缺少什么。
你越是表现得“我是考不倒的”,实际上恰恰证明了你害怕被考倒。
所以,不要忙。
要在考官的提问和你的回答之间有一个适当的停顿,不要害怕这样的停顿。
二是正确理解题意。
在答辩的时候,有不少朋友虽然貌似在认真听题,中途也没有抢话,但答辩的结果却还是不理想。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听懂或者说根本没有理解考官的问题,答案和问题偏离太远。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竞聘者太紧张了,思维短路,影响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竞聘者对这一类问题有所准备,有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万能答案”,考官的问题还没有问完,他们脑子里已经冒出了那个“万能答案”,这样极有可能造成答案和问题说不上话。
咱们举个例子。
比如,在一次竞聘答辩中,考官的问题是:“请你描述一下,如果你竞聘成功,你会为工作带来哪些改善?”说句实在话,这是一个难度指数比较低的问题,也没有问中有问、话中有话之类的答题陷阱,考官就是想了解,如果由你来主持工作,你会把工作做成什么样子。
很显然,这样的问题要的是结果,你需要描述的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整体工作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但是,有一位答辩者却滔滔不绝地向考官描述自己上任以后要如何开展工作,这和题目的要求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准确理解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