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
(1)生产工具的进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耕作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的发展: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早期农业的发展影响
(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牛力犁耕的进步
○耕作技术的进步
(1)耕作技术(2)作物成熟
◆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
(1)水利工程: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着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州渠以及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小农经济产生原因
(1)生产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私有土地的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时间: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特点
(1)自给自足性: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2)分散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封闭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4)落后性:表现在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小农经济发展条件
(1)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3)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4)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开明的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
◆◆◆小农经济影响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奠定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物质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对于小农经济评价
(1)积极性:①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自耕农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落后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3)脆弱性:天灾、人祸易使之破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