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学复习 生物专题重难点梳理

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学复习 生物专题重难点梳理

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学生物专题重难点梳理目录一、多种多样的生物 (1)二、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3)三、细胞 (5)四、生命活动的调节 (7)五、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9)六、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11)七、人体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12)八、健康的生活 (17)一、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生命。

生物的特征主要有能生长、有应激性、能繁殖、新陈代谢、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等,其最基本的特征是能进行新陈代谢。

放大镜:适用于观察蜗牛等小动物的形态和结构,而更微小的生物和细胞则需用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

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最重要部分。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其操作步骤为:取镜→安放→对光→放玻片→调焦距→观察。

观察前,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不让它接触玻片,否则会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透镜);观察时,一定要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过,或根本没有觉察。

用高倍镜观察装片时不能再用粗准焦螺旋。

(3)显微镜所成的像: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当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当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4)计算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物体的总放大率=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5)观察生物时,无论其大小,必须先在低倍镜下寻找,将观察对象移到中央后,再换高倍镜观察。

低倍镜下视野亮,细胞数目多;高倍镜下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几百万种,它们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它们,有必要依一定的特征对它们进行逐级分类。

生物分类从高到低分为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低等级,也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分类等级越高,同类生物的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同类生物的共同点越多。

细菌、真菌、藻类、苔藓类、蕨类的主要特点1.细菌: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等部分构成,细胞膜外有细胞壁,有的细菌还有荚膜和鞭毛,为单细胞原核生物。

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2.真菌:单细胞或多细胞异养真核微生物。

主要有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食用菌。

3.藻类、苔藓类、蕨类的主要特点植物类别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代表植物无种子植物藻类没有根、茎、叶孢子海带、紫菜苔藓类有茎和叶,没有根孢子地钱、葫芦藓蕨类有真正的根、茎、叶孢子肾蕨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白菜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松、柏、杉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种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呼吸器官鳃幼体:鳃肺肺肺成体:肺和皮肤体温不恒定不恒定不恒定恒定恒定生殖卵生卵生卵生卵生胎生、哺乳二、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细菌、真菌的繁殖方式1.细菌的生殖方式为最简单的分裂生殖,是无性生殖。

2.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霉菌的直立菌丝顶端生有孢子,蘑菇的菌褶处也生有孢子,孢子随风飘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单细胞的酵母菌还可进行出芽生殖。

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都是无性生殖。

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1.生殖类型:生殖分为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1)无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植物的生殖方式绿色开花植物:有性生殖、营养繁殖低等的藻类:分裂生殖蕨类、苔藓:孢子生殖营养繁殖: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常用方法有分根、压条、扦插、嫁接等。

由于营养繁殖能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并能快速繁殖,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

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发育2.传粉方式 ⎧⎪⎧⎪⎨⎨⎩⎪⎪⎩自花传粉风媒花传粉异花传粉虫媒花人工辅助传粉3.受精过程4.开花后的发育情况种子中的胚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一个子房中如果有多个胚珠且都受精,那么发育成的一个果实中将有多粒种子。

如西瓜、苹果等的果实。

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1.萌发的条件内部条件:胚是活的,同时需要胚乳提供足够的营养。

外部条件:一定的水分,足够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一般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萌发过程:种子吸足水分,细胞分裂和生长,首先胚根发育成根,同时胚芽逐渐长成茎和叶。

3.营养供应:由胚乳或子叶提供。

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

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其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激发并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激发并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

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动物的生殖方式三、细胞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它们都含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基本结构。

其中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核内有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

2.动、植物细胞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细胞是生物体(除病毒外)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组成。

细胞分裂及其意义1.细胞的分裂指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

分裂前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细胞分裂的意义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加;多细胞生物个体体内细胞数目增多;实现生物的繁殖。

细胞分化及其意义1.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

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作细胞分化。

2.生物体成长:一个受精卵就是经过细胞的分裂、分长、生长,最终长成一个生物体。

组织是如何形成的,说出动、植物的主要组织1.组织:具有相同功能和结构的一群细胞。

2.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3.植物的五种基本组织是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器官、系统保护组织 根、茎、叶的表皮等营养组织 果肉、叶肉、幼嫩茎、贮藏根、木本植物茎的髓、草本植物茎的内部等机械组织 草本植物茎、木本植物茎、叶脉周围、叶柄内等 输导组织 根、茎、叶、花、果实内的导管、筛管等 分生组织根尖的分生区、茎尖的生长点、茎内的形成层等的组成1.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活动,即为器官。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前三者为营养器官,后三者为生殖器官)。

人体器官:如心脏、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肺、胃、小肠等。

2.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

植物不具备系统,由器官直接构成,动物体则由各个系统构成生物体。

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多细胞生物有明显的结构层次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四、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感应性现象植物的感应性现象是指植物受到刺激会发生反应的现象,常见的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背地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1.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

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过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另外,生长素还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2.植物向光性偏离方向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

向阳的一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的一侧浓度高,所以背光的一侧生长快,植物的生长就弯向阳光了。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1.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有树突和轴突。

3.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4.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树突→细胞体→轴突。

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和主要功能1.神经系统的结构人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2.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大脑: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运动的协调性,协调肌肉的活动,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

脑干: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活动,如呼吸、心跳、咳嗽等。

3.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说出反射弧的组成1.反射:反射是人(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2.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实现的,其类型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对应的动物行为有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3.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五、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2.群落(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简称群落。

(2)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4)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

群落和种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种群构成,包含多个种群。

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1.适应性: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2.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3.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

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和功能1.概念: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