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四诊:阳明病
的证候。 • 2.基本临床表现:以心烦不得眠,身热,汗出,口渴,小便不利,
脉大等症状为特点。
9
3.辨证与治疗:
• 1)栀子豉汤证 • 【临床表现】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手足温,饥不
能食,头汗出,胸中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中结痛,苔薄黄。
10
证候分析:
表证汗吐下失当 邪气入里化热
热扰心神
阳明热证误下后 胃中空虚
17
• 3)白虎加人参汤证 •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口燥渴、欲饮水数升、舌上干燥而烦、
背微恶寒、时时恶风、小便短少、脉洪大来盛去衰。
18
证候分析:
邪热熏蒸肌肤 邪热迫津外泄
邪热消耗津液
阳明邪热炽盛,
津气两伤
邪热上扰神明
津气受伤 汗出肌疏
身热
汗出
口燥渴、欲饮水数升 舌上干燥、小便短少
心烦 背微恶寒、时时恶风
14
2)白虎汤证
•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 口不仁,面垢,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甚则神昏、 谵语,四肢厥冷,遗尿,脉洪大。
15
证候分析:
太阳病不解或治不得法 少阳病不解 素体阳气旺盛,外邪侵袭
邪入阳明外邪内热相合
阳明病
阳明气分 邪热炽盛
邪正相争 邪热熏蒸肌肤 邪热消耗津液 邪热迫津外泄 热壅阳明经脉 阳明热盛耗气 阳明热盛津伤 舌体经脉失养
2
三、阳明病理 (一)病因
感邪因素
风寒之邪化热入里 温热之邪直犯
素体津亏者
体质因素
素体阳旺者 素体有宿食者
汗法不当
治疗因素
吐、利小便
温燥太过
3
(二)来源:
太阳病 少阳病
若发汗,若下,利小便
本经 自病
素有胃热多渴
本有宿食 素为阳热
津液被耗,津亏火旺
感邪
邪热不解 与内热相合
夺津致燥
津液耗伤
胃热炽盛 胃肠热盛
口干舌燥,大渴饮引,且渴喜冷饮,伴发热 不恶寒
消渴、烦渴,甚者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伴小便不利
21
• 4)猪苓汤证 • 【临床表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舌质红,少苔,脉浮,
或见下利,心烦不眠。
22
• 证候分析:
阳明无形邪热证
邪热内盛 热盛津伤
误下 阳明余热犹存,致津伤水热互结
下之 失当
内热炽盛
糟粕内结
三阴病
用辛燥药物过多或阳复太过
热(经)证 实(腑)证
阳明病
耗伤津液,津伤肠燥
4
• (三)病性:以里热实证为主,也有虚寒证。 • (四)病机:胃家实。(胃家实是仲景对阳明 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
• 胃家实有狭义、广义之分。
• 狭义胃家实------单指肠中燥实(屎)而言。
胃热熏蒸浊气上泛 邪热内盛上扰神明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邪热蒸腾气血 邪热内盛
壮热 不恶寒,反恶热 口渴引饮 大汗出 腹满 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油腻污浊) 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 遗尿 脉洪大有力 舌红苔黄而干
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辛寒清热
白虎汤
16
• 【病因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 【诊断要点】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 【治疗措施】辛寒清热----白虎汤。
第三节 阳明病辨证
• 【概述】 • 一、阳明病概念: •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邪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阶
段,其性质多属里、热、实证。
1
• 二、阳明生理 • (一)阳明的阳气:阳气盛,正气旺,位主里, 又称二阳。 • (二)阳明的脏腑: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 功能以降以通为用。 • (三)阳明的经络: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与 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相表里。 • (四)阳明的功能:阳明属燥土,具有消化水 谷,化生气血的功能。故阳明的生理特点:喜 润恶燥,以降为顺。
程度轻微, 局部可见, 阵发而作
热盛鼓动血脉,津伤脉 道不充,气伤推动乏力
脉洪大来盛去衰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
19
• 【病因病机】胃热炽盛,气津两伤 • 【诊断要点】身热,汗出,渴欲饮水数升,口干舌燥,背微恶寒,
时时恶风,脉洪大来盛去衰。 • 【治疗措施】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汤加人参汤。
•
“胃家”---泛指胃与大肠而言。
• 广义胃家实
无形之邪热。
•
“实”---即邪气盛实
•
有形之实滞。
5
• (五)阳明病主症
无形邪热证
胃热炽盛 邪热互结
薰蒸肌肤 迫津外泄 津液被耗,不能上承于口
身大热 汗出 口渴
蒸腾气血,脉道扩张,血流加快
脉大
阳
明
燥屎结实,阻遏气机
腹满、腹痛、便闭
病
胃肠热盛 有形邪热证 津伤肠燥
润导法
灌肠疗法
血热证 虚寒证
茵陈蒿汤证 栀子柏皮汤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7
• (七)治疗原则:主要是清、下二法。 • (八)、治疗禁忌:发汗、吐、利小便 • (九)、阳明病传变预后:
太阳病
痊愈
少阳病
阳明病
太阴病
三阴病
死亡
8
一、阳明邪热证
• (一)无形邪热证 • 【概述】 • 1.概念:阳明无形邪热证是指无形邪热炽盛,而无肠中燥屎结聚
栀子豉汤证
热实结胸证
心中结痛 心下痞硬
病机 症状 治法
无形邪热留扰胸膈 热邪与痰水相结于胸膈胃脘
心烦懊憹,不疼痛,或虽微 痛而不硬满,按之疼痛则减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甚 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清宣郁热 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或清热涤痰开结
13
• 【辨证思路】 • 首辨病因: • 次辨病性: • 再辨病位: • 最后明确审证要点:
糟粕内结
腑气不通,邪热下 无出路,外蒸肌肤
热盛灼阴而致阴 伤火炽,上扰神明
气机郁遏,血脉不 畅,气血不能外达
日晡潮热,手 足濈然汗出
谵语,烦躁
脉沉而有力
6
• (六)证候类型:
栀子豉汤证
上宣
无形邪热证(热证经证) 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证
中清
猪苓汤证
三承气汤证
下泄
有形邪热证(实证腑证) 脾约证
阳明病 湿热证
邪热郁留胸膈
余热留扰
阳明腑实下后余 热未尽
气机不畅
虚烦不得眠 反复颠倒
手足温,饥不 能食,头汗出
心中懊憹 胸中窒或 心中结痛
11
• 【病因病机】邪热留扰胸膈,郁而不宣。 • 【诊断要点】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 【治疗措施】 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12
【鉴别诊断】
20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阳明无形邪热证
发热 汗出
病机
症状 特点
阳明无形邪热证 太阳蓄水证
口渴
病机 症状
卫阳与邪相争,营阴外泄
阳明里热炽盛 热在肌表,翕翕发热与恶寒并见,脉浮漐漐微似有 汗,汗出量少皮肤潮湿湿润
里热向外蒸腾,蒸蒸发热,不恶寒脉大 邪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连绵不断,量多
内热炽盛,耗伤阴津 膀胱气化不行,津不上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