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基础教程

小学数学基础教程

小学数学应用师基础教程(六年级)第一讲百分数百分数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这种定义着眼于形式,把百分数作为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2)表示一个数(比较数)是另一个数(标准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这种定义着眼于应用,用来表示两个数的比。

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符号“%”来表示,叫做百分号。

在第二种定义中,出现了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这三者的关系如下: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标准数×分率=比较数,比较数÷分率=标准数。

根据比较数、标准数、分率三者的关系,就可以解答许多与百分数有关的应用题。

例1纺织厂的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

问: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百分之几?分析与解:因为“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所以男工占全厂人数的1-80%=20%。

又因为“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所以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20%×25%=5%。

例2 育红小学四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25%,五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10%,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10%。

如果六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38人,那么三至六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分析:以三年级学生人数为标准量,则四年级是三年级的125%,五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六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1+10%)。

因为已知六年级比三年级多38人,所以可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列方程。

解:设三年级有x名学生,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可列方程:x×125%×(1-10%)×(1+10%)=x+38, x=160。

三年级有160名学生。

四年级有学生 160×125%=200(名)。

五年级有学生200×(1-10%)=180(名)六年级有学生 160+38=198(名)。

160+200+180+198=738(名)。

例3:运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20%,第二次运走6吨,第三次运的比前两次的总和少2吨,这时还剩下这批货物的1/3没有运走,这批货物共有多少吨?(37.5吨)例4:某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每件各得30元,其中一件盈利20%,另一件亏本20%。

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总体上是盈利还是亏本?具体是多少?分析与解:盈利20%,即售出价是成本价的(1 + 20%);亏本20%,即售出价是成本价的(1 - 20%)。

两件商品的售出价都是30元,可分别算出两件商品的成本价。

30 ÷(1 + 20%)= 25(元) 30 ÷(1 - 20%)= 37.5(元)25 + 37.5 = 62.5(元) 62.5 – 60 = 2.5(元)答: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总体上是亏本,亏本2.5元。

例5:水果批发部要运进一批水果,第一次运进总量的22%,第二次运进1.5吨,两次共运进这批水果的62%,这批水果一共有多少吨?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可以画出下面的线段图:62%第一次22% 1.5吨“1”? 吨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次一共运的吨数 - 第一次运的吨数 = 1.5吨,单位“1”的量是这批水果的总吨数,设这批水果一共有x吨,那么两次一共运了62%x吨,第一次运进了22%x吨。

解:设这批水果一共有x吨。

62%x - 22%x = 1.5 40%x = 1.5 x = 3.75在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一类叫溶液配比问题。

我们都知道,将糖溶于水就得到了糖水,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

如果水的量不变,那么糖加得越多,糖水就越甜,也就是说,糖水甜的程度是由糖(溶质)与糖水(溶液=糖+水)二者重量的比值决定的,这个比值就叫糖水的含糖量或糖含量。

类似地,酒精溶于水中,纯酒精与酒精溶液二者重量的比值就叫酒精含量。

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含量有如下基本关系: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溶质含量=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质含量,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溶质含量。

溶质含量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例如,10克白糖溶于90克水中,含糖量(溶例6有含糖量为7%的糖水600克,要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需要再加入多少克糖?分析与解:在600克含糖量为7%的糖水中,有糖(溶质)600×7%=42(克)。

设再加x克糖,可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

此时溶质有(42+x)克,溶液有(600+x)克,根据溶质含量可得方程需要再加入20克糖。

练习11.某修路队修一条路,5天完成了全长的20%。

照此计算,完成任务还需多少天?2.服装厂一车间人数占全厂的25%,二车间人数比一车间少20%,三车间人数比二车间多30%。

已知三车间有156人,全厂有多少人?3.有三块地,第二块地的面积是第一块地的80%,第三块地的面积比第二块多20%,三块地共69公顷,求三块地各多少公顷。

5.有酒精含量为30%的酒精溶液若干,加了一定数量的水后稀释成酒精含量为24%的溶液,如果再加入同样多的水,那么酒精含量将变为多少?6.某商品如果按现价18元出售,则亏了25%,原来成本是多少元?如果想盈利25%,应按多少元出售该商品?第二讲比和比例比的概念是借助于除法的概念建立的。

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

例如,5÷6可记作5∶6。

比值。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式)。

如,3∶7=9∶21。

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就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组成比例。

在任意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即:如果a∶b=c∶d,那么a×d=b×c。

两个数的比叫做单比,两个以上的数的比叫做连比。

例如a∶b∶c。

连比中的“∶”不能用“÷”代替,不能把连比看成连除。

把两个比化为连比,关键是使第一个比的后项等于第二个比的前项,方法是把这两项化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甲∶乙=5∶6,乙∶丙=4∶3,因为[6,4]=12,所以 5∶ 6=10∶ 12, 4∶3=12∶9,得到甲∶乙∶丙=10∶12∶9。

例1六年级一班的男、女生比例为3∶2,又来了4名女生后,全班共有44人。

求现在的男、女生人数之比。

分析与解:原来共有学生44-4=40(人),由男、女生人数之比为3∶2知,如果将人数分为5份,那么男生占3份,女生占2份。

由此求出女生增加4人变为16+4=20(人),男生人数不变,现在男、女生人数之比为 24∶20=6∶5。

在例1中,我们用到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将一个总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个分量叫做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是将按已知比分配变为按份数分配,把比的各项相加得到总份数,各项与总份数之比就是各个分量在总量中所占的分率,由此可求得各个分量。

例2 配制一种农药,其中生石灰、硫磺粉和水的重量比是1∶2∶12,现在要配制这种农药2700千克,求各种原料分别需要多少千克。

分析:总量是2700千克,各分量的比是1∶2∶12,总份数是1+2+12=15,答:生石灰、硫磺粉、水分别需要180,360和2160千克。

在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中,也可以先求出每份的量,再求出各个分量。

如例3中,总份数是1+2+12=15,每份的量是2700÷15=180(千克),然后用每份的量分别乘以各分量的份数,即用180千克分别乘以1,2,12,就可以求出各个分量。

例3 师徒二人共加工零件400个,师傅加工一个零件用9分钟,徒弟加工一个零件用15分钟。

完成任务时,师傅比徒弟多加工多少个零件?分析与解:解法很多,这里只用按比例分配做。

师傅与徒弟的工作效率练习21.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5∶3,周长是96米,求这块地的面积。

2.一个长方体,长与宽的比是4∶3,宽与高的比是5∶4,体积是450分米3。

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多少厘米?3.一把小刀售价6元。

如果小明买了这把小刀,那么小明与小强的钱数之比是3∶5;如果小强买了这把小刀,那么小明与小强的钱数之比是9∶11。

问:两人原来共有多少钱?4.甲、乙、丙三人分138只贝壳,甲每取走5只乙就取走4只,乙每取走5只丙就取走6只。

问:最后三人各分到多少只贝壳?5.一条路全长60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1∶2∶3,某人走各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4∶5。

已知他走平路的速度是5千米/时,他走完全程用多少时间?第三讲行程问题例1: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

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

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想:根据已知两车上午8时从两站出发,下午2点返回原车站,可求出两车所行驶的时间。

根据两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可求两车行驶的总路程。

解:下午2点是14时。

往返用的时间:14-8=6(时)两地间路程:(40+45)×6÷2=85×6÷2=255(千米)例2: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去郊外活动。

第一小组每小时走4.5千米,第二小组每小时行3.5千米。

两组同时出发1小时后,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一个果园,用了1小时,再去追第二小组。

多长时间能追上第二小组?想: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果园时间,第二小组多行了[3.5-(4.5-3.5)] 千米,也就是第一组要追赶的路程。

又知第一组每小时比第二组快( 4.5-3.5)千米,由此便可求出追赶的时间。

解:第一组追赶第二组的路程:3.5-(4.5- 3.5)=3.5-1=2.5(千米)第一组追赶第二组所用时间:2.5÷(4.5-3.5)=2.5÷1=2.5(小时)例3:一列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

快车每小时行75千米,慢车每小时行65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了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画图)例4: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走5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

如果甲带了一只狗与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乙跑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跑去,遇到甲又回头向飞跑去,这样二人相遇时,狗跑了多少千米?想:由题意知,狗跑的时间正好是二人的相遇时间,又知狗的速度,这样就可求出狗跑了多少千米。

解:18÷(5+4)=2(小时)8×2=16(千米)随堂练习:1.甲列火车长240米,每秒行20米;乙列火车长264米,每秒行16米,两车相向而行,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需要几秒?2.一列火车长600米,通过一条长1150米的隧道,已知火车的速度是每分700米,问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几分?3.小明从家里到学校,如果每分走50米,则正好到上课时间;如果每分走60米,则离上课时间还有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