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一角》读书笔记(精选多篇)人生,可以由自己改变!这是我看了《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的一些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绘本,在简单朴实的插图和浅显易懂的文字中,充满着人生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失落的一角等待着有人过来把它带走,来了许多个圆,却没有一个是合适的。
有一天,它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圆满。
大圆满告诉它,可以靠自己滚动起来。
失落的一角将信将疑,思考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它靠自己站了起来,却又重重倒下。
它再起来,再倒下……向前挪动……渐渐地,它的尖角开始磨掉,形状也变了。
后来,它不再重重倒下,开始颠簸前行……开始一蹦一蹦……开始自由滚动……它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它并不在意,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直向前!是啊,失落的一角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靠自己改变的,也许过程并不那么顺利!这让我想到了牛顿,孩子时的他成绩在班里是次等,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万有引力。
爱因斯坦小时候功课也不好,老师曾怀疑他的智商,最后他却提出了相对论。
爱迪生见母鸡孵蛋他也孵,这听起来像个笑话。
只上了三个月学他就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退了回去,最后却凭自己的勤奋努力发明了电灯泡……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ldqu(来自好范文网:)o;神童”、“天才”,他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谁说我们比不过他们?谁说我们没他们厉害?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只要我们有一股子劲想要超越别人!也许我们先天比不过他人,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人生,可以由自己改变!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宽度和高度来扩大它的容积,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也许,这过程是痛苦的,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失落的一角》读后感纬四路小学徐歌这个故事里的圆,因为缺了一角,很不快乐。
于是它动身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
一路上,它唱着歌向前滚动。
旅途艰辛,有时候要忍受日晒,有时候冰雪把它冻僵了,有时候掉进了洞里,有时候碰了壁……因为缺了一角,它不能滚得太快。
但是这样以来它可以停下来跟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候蝴蝶站在它头上跳舞……它甚至在艰辛的旅途里也发现了一些好玩开心的事情,比如一溜烟地下山……它走了很远的路,也找到了很多失落的一角,可是有些太小了,有些又太大了,有些太尖了,有些又太钝了......后来它终于找到刚刚好的一角,合适极了!它很高兴,因为再不缺少什么,它滚得很快,从来也没有这么快,快得停不下来,不能跟小虫说话了,也不能闻花香,快得蝴蝶也不能在它身上落脚了,甚至它连歌唱也不能了……后来它累了,它把那一角轻轻放了下来,从容地走开,唱着歌越来越远……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是图画,但是我们越看越感觉到这个简单的圆越来越可爱,越来越丰满。
仿佛那不再是一个圆,而是一段真实的人生。
我不知道你看到圆唱着歌开始寻找的时候什么心情,但我猜你在看到丢失了一角的圆在路途上跟小虫子说话的时候,闻花香的时候,蝴蝶落在它身上跳舞的时候,你的心情已经放松了,甚至开始为这个丢失了一角的圆担心,它会找到自己失落的一角吗?会遇到麻烦吗?我这样说是因为我读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
而且在这个圆遇到艰辛的时候,遇到种种不合适的一角的时候,我甚至想到了自己追求理想完善自身的过往。
确实体会到了在艺术上,越简单的东西表达的往往越多,真理往往用简单的话语便能加以表达。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不完美的,生活是有缺陷的。
用种种的办法去寻找那一个适合自己的角,仿佛用它填补了自己生命的空白后就会得到幸福和完美,但是往往在经历了旅途中的艰辛,快乐,从容后,反而变得痛苦,失落……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明白,寻找的过程才是最美、最快乐的时光。
而且在故事放弃找到的一角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里,懂得人生的真谛——不完满才是真实的人生。
所以,朋友,就算你找到了那一个角,也不要紧紧的抓住不放,不妨试着轻轻的松开紧张的手,试着再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新的寻找,只有在不完满的人生里,才会充满美好的期待,才会发出快乐的歌唱。
朋友,你是否能够坦然接受你人生的缺憾?内容简介;一个圆缺了一角,它一边唱着歌一边寻找。
有的一角太大,有的又太小,它飘洋过海,历经风吹雨打,终于找到了与自己最合适的那一角,它们组成完整的圆,但是圆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所以它轻轻放下已经寻到的一角,又独自上路继续它寻找的征途…… 这是希尔弗斯坦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它可能是你最快读完的一本书,但恐怕也是得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
希尔弗斯坦以最简洁有味的线条和文字,阐释了一则有关与的寓言,令人们思索无限。
行进中的它,行进中的自己,好不容易追寻到那失落已久的一角,却无法与自己一同前行。
该失望?该快乐?该守候?还是该继续前行?作者简介谢尔·希尔弗斯坦简介: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他的绘本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1.8亿册。
1974年的出版轰动文坛,一举奠定了谢尔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地位。
在此后几十年,该书畅销不衰,累计销量超过550万。
其他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有:《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阁楼上的光》、《人行道的尽头》、《往上跌了一跤》等。
其中《阁楼上的光》更是创记录地连续182周位居《纽约时报》排行榜。
在谢尔之前,儿童诗歌都是充满甜蜜和梦幻的,但是从谢尔之后开始有了分界,有了睿智。
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礼节,有一种奇异的天真。
他把儿童文学从花园和教室的局限扩展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充满惊喜的新奇领域。
他的绘本作品幽默温馨,简单朴实的插图和浅显的文字中,充满淡淡的人生讽刺与生活哲学。
在美国,只要书店卖儿童书,就一定会卖谢尔的作品。
他的作品不只吸引儿童,更俘获了大人们的心。
首先,小说题为《失落》,失落的是什么?英文原书名为inheritance of loss. 又译为《失落之遗产》。
赛伊与基恩的爱情最终不可避免的瓦解与生活在国际都市纽约的比居最终的归,贯穿其中的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印度民族文化在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蚀渗透压迫下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破碎,体现在书中每个深受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中,在一代代传承中古老印度文化在个人身上的不断遗失,个人自身价值的崩塌,不能获得身份认同。
赛伊的父母从印度私奔至莫斯科,赛伊从小在修道院中长大的经历,使得她从小便浸在与印度文化格格不入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成长,当她来到噶伦堡时一方面不能融入周围的人事,虽然是法官的孙女但却被外公训斥,和厨子一起干活,身份模糊。
生活在纽约的比居承载着父辈的美国梦,美国就是他们脱离贫穷的天堂。
他一面在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进入上流社会,同时在文化的冲突,生活于社会底层边缘的非法移民中异常痛苦的活着,最终却无法摆脱贫穷而回乡。
这些是自上一代至下一代叠加的印度文化的失落。
小说两条线索,一个场景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古老的多民族混杂的聚居区,一个场景在繁华的现代大都市纽约,前者东方文化浓郁,后者是西现代文化的典型,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
书中赛伊,基恩,比居等人物,他们生活在东西文化的夹缝中,同时受两面文化的冲击影响,在两种环境,东西两种文化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中无法获得精神的归属,在东西方巨大差异的环境中无法获得个人价值的认同,为达到自身的目标去努力奋斗,却在追逐的道路上越发地迷失,甚至在精神的困惑挣扎中扭曲??生存本身就是与失落抗衡,而异国他乡的生活是拔去根基,他们在深渊中找不到出口,在追寻的路途中越发混乱与迷茫,一切陷入混沌困顿绝望,最终崩塌而支离破碎,结果更加的失落,这种失落业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愈演愈烈,一代代积淀下来的失落无所皈依的强烈情绪愈发浓重。
赛伊的目标是旅行,“寻找一个失去的未来”。
也许“失去的未来”指印度文化的传承,复兴和发展,在这样属于自身的文化中生活的未来,而这样的未来在西方文化对印度几十年的殖民统治中几乎永远无法实现,失去是相对纯粹的印度文明的散落与衰败。
书中对赛伊照镜子的描述:“最近几天,她一直执迷于研究自己的脸??”“她的身影随处显现”寺院里,水塘中,她的面色“时而金黄,时而灰白”,“可是镜子一如既往的变幻无常,今天照的她这样,明天又那样,最后她依然迷惑不定。
”也许金黄与灰白分别暗示印度与西方不同人种,每次照镜子看到不同的自己暗示着她试图分辨清楚自身的面目,却不能获得身份认同,自身始终在一片迷朦中缥缈不定。
基恩在众人包括赛伊面前衣着得体,风度翩翩,受人敬重爱戴,然后背后却是令赛伊震惊的贫穷,落魄,衰败不为人知的生活。
他的努力的获得人们的尊重认同。
又如承受着父辈在美国打拼后衣锦还乡的美好期许,出于对西方生活的盲目向往,比居偷渡至美国,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生活,不想却是噩梦的开始。
作者对整个非法移民过程的展现和到达美国后打黑工的生活描写细腻生动,比居在逼仄的空间中暗无天日的活着,甚至纽约的太阳都不是他的。
他的民族信仰受到冲击,在“不烹调神圣的牛”和“烹调不神圣的牛”之间纠结着,。
他过着压抑而绝望的日子,没有一天快乐过。
如比居在餐厅中遇到印度女孩是“ 第一次在国外的印度人会面,来自不同的阶层,说不同的语言,富人和穷人,北方人和南方人,高等种姓和低等种姓。
”比居的心理很复杂:渴望,敬仰,憎恨。
他既渴望获得身份地位财富,崇拜眼前已经移民几代西化了的印度人,同时又因为这种渴望不能达到和为达到目的所遭受的屈辱而愤怒憎恶。
法官初到英国时“被所谓的符合规范搞得束手束脚,窘迫不堪,羞于自己的口音而只能沉默。
”他既妒忌英国人,也仇恨印度人,最终不能融入任何文化,即使荣归故里也是一个不属于这里的异乡人。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将印度本身文化价值观的排挤着。
他们试图追寻的是遗失以久却始终存在于心灵深处的印度民族记忆,却在西方文化的殖民中扭曲,生命在消融着。
他们在巨大的冲击压迫下他们努力的按照西方价值观去求得认同,却始终不能摆脱自身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印度文明一代代传承,已经深入他们的血液,根深蒂固的观念时隐时现,他们不能背叛原有的文化价值而又要努力的去适应西方文化, 东西方文化在体内冲突撞击着,撞击中个人尊严,情感消失殆尽。
他们的价值观被扭曲了,生活于无可名状的巨大压抑焦虑中。
例如比居对财富地位的幻想,法官试图融入英国当地,基恩在爱情与民族革命事业中摇摆不定社会??他们不能认同自己。
不能正视面对自己与生俱来的文化之根,同时无法获得西方价值的认同,在这样的逼仄空间中压抑而扭曲的痛苦活着,最终梦想破灭,找不到自身存在的意义,精神无法获得归属,灵魂在追逐的道路上流离失所。
比居的美国梦,赛伊即逝的爱情,法官唯一的寄托玛特的丢失??最终都是梦想破灭,无法满足的欲望带来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