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

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

图2 1 9 3 3 年中华民国南京城区图 F i g . 2 N a n j i n gma p s i nt h e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i n1 9 3 3
[ 2 3 ]
是六朝月。烟雨惜繁华, 吹箫夜不歇。 ” ) 描绘了侯方域
①之一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与“ 秦淮八艳” 反映了六朝时
1 92 1 ] 此,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 [ , -
还考察了文化的空间结构、 空间秩序、 空间权力和空间
3 ] 正义等, 如关注性别的空间权力及政治研究 [ 、 文化身 4 ] 份脆弱性的研究 [ 。此外, 还尝试从景观塑造、 象征意
选取微观典型个案, 从地理和文化空间 2个层面开展空 间溯源, 揭示其在城市发展中担负的城市记忆保护、 地 域文化传承和地方性建构等重要功能。
8 ] 认同的历 史 过 程 [ ; 安宁等以凤凰古城文学旅游地为
例, 就权力和诗性空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空间重构进行研
9 ] 究[ 。此外, 还有学者从文化保护、 旅游开发、 旅游地属
性、 旅游地形象、 旅游感知与体验、 导游解说、 利益相关
1 01 8 ] 者等角度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地进行研究 [ 。 -
题的探究, 他们不更多关注空间与文化内在关 联, 认为文化是通过空间组成的, 将文化视为空间过程 的媒介, 提出要关注文化的生产运作、 价值内涵与符号
2 ] 意义, 如凸显地方性认知的文化空间内涵研究 [ ; 同时
从跨学科、 多元化的视角研究文化旅游空间内涵和 建构意义的内容和成果逐年增多, 但从城市记忆视角回 顾和溯源文化旅游空间历史变迁过程、 揭示其空间演化 特征、 探究其与城市记忆关联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因
都, 城市整体格局未有显著变化。公元 5 8 9 年, 建康城被 攻陷; 陈亡后, 隋文帝下令将建康城邑和宫殿荡平、 耕 垦; 隋唐时, 金陵地位一再遭贬, 城池破败, 经济萧条, 大 批居民迁往江都, 六朝繁华渐失。公元 9 3 7 年, 南唐正式 定都南京, 改称“ 江宁府” , 突破六朝时以“ 君” 为本的单 一皇城格局, 将都城南扩, 跨内秦淮河立城( 图1 c ) , 构成 “ 造郭以卫民” 的形制。由此, 内外秦淮自然分流, 而原 城南工商业及人口最集中、 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之地也 一并划入城内。宋元明清各代, 基本沿袭南唐时老城格 局。清代设两江总督, 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中 心, 并以明南京城为城垣, 把明皇城改建为军事驻防城,
6 ] 化象征意义的建构过程 [ ; 张捷等从知觉、 意象等多维
视角研究了书法景观, 认为书法景观是一种代表中国特
7 ] ; 邓伟 色符号的文化景观, 具有象征空间建构的意义 [
龙从社会学层面实证分析了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 认为 其形成和流传过程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 身体文 化空间、 公共空间、 认同空间、 审美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
( E m a i l ) j s n j z h o u w e i @ 从事城市记忆与城市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 1 2 6 . c o m 。
第 3 期
周 玮: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
·7 5 ·
心区段, 近年来伴随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 传统文化不 断流失, 地方性特色逐渐消亡。因此, 该案例具有较好 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为研究便利, 将研究时间段限定为 古代六朝至近代中华民国( 因其包含古代和近代 2个阶 段, 能较好复原案例地在南京城市化改造之前的历史真 实景象) , 重点研究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空间形态、 建筑 风貌、 景观格局、 地域特色、 空间品质等。
[ 2 2 ] 形成“ 宫城—皇城—都城—外郭” 四重形制( 图1 d ) 。
清后期, 南京被辟为对外商埠, 市内交通量猛增, 修建改 造了部分城区道路。中华民国初期, 南京城面貌基本保 1 9 2 9 年首都建都计划引入西方城市规划理 留清末形制, 念, 建成“ Z ” 形民国中山大道轴线系列, 逐渐形成以新街 口为中心, 中山路、 中山南路、 中山东路、 汉中路为南北 东西轴线的道路系统( 图2 ) 。1 9 3 7年侵华日军侵占南 京, 进行了惨绝人寰的“ 南京大屠杀” , 明城墙、 夫子庙秦 淮风光带等多处遗迹被毁。记忆要素解析: 秦淮河带动 了沿岸腹地及南京城的经济文化发展, 特别是“ 内外秦 淮” 分流成为南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拐点。
2 3 ] 图1 南京古代城邑 [ F i g . 1 T h ea n c i e n t c i t i e s o f N a n j i n g
·7 6 ·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3 5 卷
当时朝政腐败、 贤良不被重用的惋惜悲痛之情。明代杨 文聪的《 朱雀航》 ( “ 野航月冷草潇潇, 曾照当年劫火烧。 遗恨至今流不断, 酸风昨夜返寒潮。 ” ) 写于南明灭亡前 夕, 表达了对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的悲痛之情。清代谈允 谦的《 登报恩寺塔》 ( “ 莫疑缔造鬼神工, 万物坚持一气 中。吴地有台游白凤, 汉宫何处望铜龙。云间帆东三山 月, 树外楼开六代风。异域贡金供铸鼎, 低徊当日帝国 雄。 ” ) 通过描绘诗人登塔感受, 表明其对江山未改、 国事 已故的悲叹。记忆要素解析: 隋唐以来, 古金陵地位不 断遭贬; 南 唐 后, 秦 淮 河 开 始 衰 败, “ 泊秦淮” 、 “ 朱雀 航” 、 “ 登报恩寺塔” 都成为表征秦淮河畸形繁华、 南京古 3 ) 曲折变迁。元代傅若金的 城沧桑巨变的记忆要素。( 《 金陵晚眺》 ( “ 金陵古形胜, 晚望思迢遥。白日馀孤塔, 青山见六朝。燕迷花底巷, 鸦散柳阴桥。城下秦淮水, 年年自落潮。 ” ) 表现了元朝以来, 金陵渐趋安定繁华的 局面。明代侯方域的《 金陵题画扇》 ( “ 秦淮桥下水, 旧
[ 2 2 ] 1 b ) 。之后, 南朝宋、 齐、 梁、 陈 4个朝代均以建康为
1 . 2 ! '()*+,-./
1 . 2 . 1 图 文 史 料 和 质 性 研 究。“ 索 象 于 图” 、 “ 索理于 文” 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为此, 一方面 搜集大量反映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在历史上不同发展阶 段的图文资料, 如古地图、 古诗词、 古画卷、 史料文字记 载、 老照片、 明信片等, 尝试“ 再现” 和“ 复原” 夫子庙秦淮 风光带旧时真实景象; 另一方面, 以新文化地理学“ 空间 转向” 思维域为引领, 结合符号学和质性研究方法, 剖析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空间演化的特征, 挖掘其存蓄的城市 记忆要素, 探究其空间演化与城市记忆的关联效应。 1 . 2 . 2 调查过程与数据来源。与南京市档案局、 南京市 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市旅游局、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管 理办等部门取得联系, 收集相关的历史图文资料。多次 实地考察案例地, 访谈周边常住特别是老年居民。
高地。自孙权建都东吴, 首府建业城位于淮水北五里, 北依鸡笼山( 北极阁) 和覆舟山( 九华山) , 城周二十里十 a ) , 南京城整体格局为 九步, 中心为宫城, 外为内城( 图1 市南宫北, 北面内城聚集宫、 仓城和官署, 南面则为市、 手工作坊、 居民闾里等经济活动区。东晋改都城名为建 康, 整体形制以宫城为中心, 沿南北中轴线规划布局( 图
义、 符号认同、 空间建构及重构等视角研究文化旅游地
- - - - 收稿日期:2 0 1 5 0 4 1 5 ;修回日期:2 0 1 6 0 4 0 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4 1 4 0 1 1 5 2 ) ; 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1 4 Y J C Z H 2 2 8 ) ;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 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 2 0 1 5 F X 0 3 6 ) ; 2 0 1 6 年度江苏省高校“ 青 蓝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基金项目 - 作者简介:周玮( 1 9 7 9 ) , 女, 江苏南京市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
[ 1 ] 而“ 空间转向” 也深刻影响新文化地理学者对空间问
A z a r y a h u分析了纪念性空间的景 这一微观空间域。 M.
5 ] 观建构对 国 家 认 同 和 社 会 集 体 记 忆 的 重 要 作 用 [ ; D .
P a r k等认为乡村景观从传统肮脏、 危险、 疾病横行的乡 村形象转变为现代人寻求祥和、 宁静、 传统的乡村生活 与乡村记忆的心灵圣地过程, 实则为空间景观被赋予文
2 空间溯源
空间溯源从地理和文化空间 2个层面展开。地理 空间溯源以古地图和史料记载为主, 文化空间溯源以古 诗词、 古画卷、 老照片分析为主。由此, 深入挖掘案例地 蕴含的城市记忆要素, 揭示其空间建构意义。
2 . 1 ! $0123/45$6789:;
南京历代城邑( 图1 , 图2 ) 多建于秦淮河畔的丘陵
第 3 5 卷 第 3 期 2 0 1 6 年 6 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 R E A LR E S E A R C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V o l . 3 5 N o . 3 J u n . 2 0 1 6
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
— — —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
2 . 2 ! <=123/
2 . 2 . 1 古诗词解析。( 1 ) 市井生活。唐代诗人刘禹锡创 作的《 乌衣巷》 ( “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 ) 描绘了南京历史 上著名的乌衣巷、 朱雀桥、 王谢故居等景点: 乌衣巷位于 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 其名源于三国时吴曾 在此扎营, 吴兵皆穿乌衣。到了六朝时期, 乌衣巷成为 贵族豪门聚居之地; 朱雀桥是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 一座浮桥, 即今中华门内, 已不复存在( 现在看到的朱雀 桥为移建) 。六朝时, 曾是出入建康南郊的咽喉, 兵家必 争之地, 一些战役发生于此; 王谢故居是晋代有名的 2 个名门望族聚居地, 因地处乌衣巷内, 从而也使乌衣巷 声名显赫。崔颢创作的《 长干曲》 ( “ 君家在何处?妾住 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 ) 描绘了秦淮船家 漂泊不定的生活, 同时又感叹长干人常年在外辛苦劳作 的生活艰辛。其中, 长干里是南京最早的繁盛之地, 地 势高亢, 雨花台陈于前, 秦淮河卫其后, 大江护其西, 又 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 期, 长干里一带已是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其地理位 置险要、 交通便捷、 商业繁荣、 人口密集, 且有山水护卫, 攻守皆宜。记忆要素解析: 诗词中呈现的“ 乌衣巷” 、 “ 朱 雀桥” 、 “ 王谢故居” 、 “ 长干里” 都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历史上的重要古街、 古巷、 古桥、 名人故居及重要人口集 散地。( 2 ) 报国忧思。唐代杜牧的《 泊秦淮》 ( “ 烟笼寒 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 唱后庭花。 ” ) 描写烟月迷茫的晚上夜泊秦淮所见之景, 叹息前朝亡国之音, 对晚唐统治予以辛辣讽刺。唐代刘 金陵王气黯 禹锡的《 西塞山怀古》 ( “ 王 ? 楼船下益州, 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 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 荻秋。 ” ) 既表达了诗人对前朝兴亡的感叹, 也抒发了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