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1家长权力
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
中国的家长权
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
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
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
一旦交出了家
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继承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1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
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
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
收养对象能够没有任何血
缘关系,选择范围比较广。
2.2赘婿要求在中国,夫妻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招
婿入赘。
入赘的女婿一般不改姓、不能入族谱、不具有继承权,而且
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夫妻在儿子不够优秀时,会考虑招婿
入赘。
入赘的女婿要改姓,成为婿养子,而且有家产继承权。
3家族观点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
这个家族集团不但包括直
系亲属,还包括旁系亲属。
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血统的纯正,在以“孝”为家族伦理核心的中国家族中,传宗接代被看做是最大的
孝顺。
俗语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
日本的家族是以农
业生产为目的的地缘集团。
比起血统的延续,日本人更注重家业的传承,从而保证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家”的长期兴盛。
日本人的亲属范
围比中国窄,一般仅限于直系亲属。
家族成员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
亲属,也能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仆、佃户、雇员等。
日本的家族伦
理以“忠”为核心,只要对家族忠贞不贰,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也
能够参与祭祀活动,死后也能够葬入家族墓地。
4家业管理及财产继承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管理。
除非父亲过世,否则就一直拥有
家业的管理权。
在财产继承方面,中国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即将家
产平均分给所有儿子(有时也包括女儿),长子一般在分配中不具有
特殊权利。
在日本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和继承人共同管理。
在父亲
有水平管理的情况下,家业由父亲管理。
当父亲年纪大了或因病没有
水平管理家业时,家业就交给继承人管理,并且继承人能够是入赘的
女婿或者养子。
日本的家庭财产实行长子继承制,不分给其他子女。
而且长子虽然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但当长子的水平不足
或身体上有缺陷而无法管理家业时,日本的家庭就会剥夺其长子地位
而改立其他儿子为长子,或者另立有水平的养子、婿养子为家中的长
子来继承家产。
5结论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家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这种不
同对中日两国社会、企业、家庭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随着社会和经
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家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趋势,我们应该加以改进。
首先,财产均分制将会造成资产的分散,
导致无法合理地利用资源,不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
应改变财产均
分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继承人的选择只限于直系亲属,甚至传男不传女,这就人为地缩小了继承人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人力
资源的浪费。
应该使继承人选择多元化,扩大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保
证优秀的人才成为家族的继承人。
最后,家业管理方面,应该是能者
居之,而不是长者居之。
总来说之,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
需求相适合。
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和家族的长期发展。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