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 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 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学生分析 教学理念1. 注意把整体感知与精读品析结合起来。
2. 注意把诵读与品味语言结合起来。
3. 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物质文明两面性的认识等作适当引导,不作为讨论的重点。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通过整体感知了解其描写角度,体会动静结合的特点。
通过精读品析语言,体会叠词、叠句、 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
教学实施导入建议互动流程•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纽约的了解、认识有多少呢?生: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
建筑。
看着这座商业帝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纽约。
二. 整体感知1. 检查课前预习,指导学生掌握并积累下列字词 烙印 伟岸 喧嚣 倏地 超尘脱凡 柳暗花明 横空出世 浸淫砭骨分道扬镳2. 初读并感知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或让学生欣赏电视连续剧 《北京人在纽2. 3.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由欣赏纽约城市照片,观看影像资料导入。
由对纽约的介绍导入。
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纽约建筑、人物导入。
生:纽约是世界著名金融、贸易中心,有着举世瞩目的华尔街,帝国大厦肯尼迪机场等知名师:不错。
那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沟 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一一纽约的摩天大楼之中,?带着这种好奇,让我1)自由交流自读感受 师:现在文字障碍已经扫除,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完后,小组自 由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我觉得纽约是一座充满勃勃生机的现代化城市。
生:我体会到了纽约快节奏的生活,似乎还感受到了生活与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生:文章语言很有特色,比如大量排比和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生:我从字里行间还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与热爱。
2)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初读从内容、语言、情感上等各个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再次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观察纽约的,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一一是从下往上观看,用的是仰视。
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呢?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这座现代化的城市。
师:这样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反映描写对象。
除了多角度观察描写外,对景物还可以用静 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课文使用了哪些方法呢?生: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师:不错,课文娴熟地使用了静态描写以及动态描写的方法,描绘了纽约的都市风光,读来使人目不暇接。
课文中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地方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的语句勾 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生:比如第一段描写高楼大厦的句子, “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 就是静态的描写。
第二段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 “俯首望去……”的一段以及课文最后 一段写纽约的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苍茫迷蒙, 并逐渐浓重起来。
”都是静态描写。
生:静态描写,似乎是用在用画笔为读者描摩事物的外形,让我们看到客观事物真实的样子。
师:就像这位同学所讲的, 用静态描写不仅能勾勒出景物的轮廓,这样写还能够让读者比较 清晰完整地了解客观景物的实况。
我们再来找找动态描写的语句。
生:第二段“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艘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免费按摩。
”生: 生: “俯首望去……”一一是从高往低观看,所以是俯视。
生: “环顾四周……”一一是平行观察,是平视。
师: 生:第四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降落下来立即坠入喧嚣。
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两个例句, 闭上眼睛想象,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生:读到“长风万里……”的时候, 我联想到了苏轼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段话化静为动,写出了风大楼高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的联想的确非常丰富。
将登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寒气砭骨的感受与古人“高处不胜寒”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非常深刻而独到。
生:读到“乘电梯耳膜受到强压……” 一段,我仿佛此时正置身于繁忙的纽约街头, 感受着这座现代化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
师:动态的描写,不但将事物写活,也充分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与快速的生活节奏。
(第 2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的内容, 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静态和动态描写作用。
节课我们将通过重点文段和文句的阅读进一步学习本文语言。
三. 深入研讨1. 短句及其作用 师:范读课文第四段,让学生听读时标出语言节奏急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生:“顾客的嘈杂。
黑人的鼓声。
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生:“路。
直线。
交叉线。
弧线。
拱起的线。
隐没的线。
圆圈。
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 起的线。
……”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
师明确:这些语句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2. 叠词、叠句以及排比的运用 师:这篇课文在语言上还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揣摩品味。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再小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
生:“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 到这儿来了! ”采用了排比句式,充满了气势和力量,表现了纽约高楼林立的样子。
“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 沟壑,沟壑。
”“沟壑” 一词反复强调,不断重叠,不但加强了语气,而且使人感觉急叠词、叠句和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气势和力量。
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 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
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师:说到排比的使用,除此之外文章还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但与横空出世的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两座并肩大厦相比……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
”通过对比、比喻,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 的高峻。
生:“登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 有如越过雪线……无法站稳。
”这些带着夸张的比喻句, 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生:“于是只要办完事情就旋风一样钻进汽车如钻进甲虫的肚子……以汽油为液体面包为牛生: 壑, 迫, 群楼耸立的情景不禁让人眼花缭乱。
师:奶为可口可乐。
”比喻纽约四通八达的交通状况和人们生活的快节奏。
身临其境。
请同学们就刚才交流的语句、语段自由朗读,认真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4. 体会文中所蕴蓄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
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
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
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 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的强烈情感。
生:“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 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 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将这部分齐读一次,进一步体会作者虽人在旅途却心系祖国赤子之心。
四. 拓展延伸 1.师: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人们更加富裕 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可是,在城市里,人们更加忙碌了,压恐慌、烦躁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周围。
同学们,或许你们的爸爸妈妈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和你们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放松一下了, 或许你们当中的有些同学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和父母共进晚 餐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课堂小结: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纽约充满勃勃生机。
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 竞争激 烈,生活压力大。
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 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 教学小结 1•文章写景的顺序和方法一一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2.修辞方法的运用——以比喻为代表的多种修辞手法;3. 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4. 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参考/观察角度:街道仰视7大厦俯视7 -街道平视所观事物:高楼大厦7整个纽约7车、路、桥、灯事物特点:重峦叠嶂7纸上地球7虫、线、琴、花\表现手法:比喻-比喻-比喻/嚣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 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师:生动的比喻也得益于作者丰富奇崛的想象,逼真地刻画了纽约的城市形象, 使读者如同”这 力也更大了,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