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构成及其法理学分析_商法论文完整篇.doc

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构成及其法理学分析_商法论文完整篇.doc

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构成及其法理学分析_商法论文【内容提要】专利权穷竭制度是专利法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即使TRIPS协议在这一问题上也未达成一致意见。

作者认为,完整的专利权穷竭制度应当包括专利权的国内穷竭、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以及关联专利权的穷竭方面的规范;专利权穷竭制度的价值目标是利益的平衡和效率(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作者在文中还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我国专利法的建议。

专利是一种独占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是垄断权。

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而制造、使用或销售其专利产品,有权对未经许可的有关活动起诉和要求赔偿。

这是大多数国家和一些国家条约授予专利权人的权利。

但是在任何国家,专利赋予其权利人的独占权又总是相对的、有限的,而不是绝对的、无限的。

[1](P265)专利权的有限性主要包括专利权穷竭制度、非故意行为、先用权原则、临时过境、实验性的使用、个人非营利使用等。

[2](P146-16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从夭折的ITO到GATT,再到WTO;从EEC到EC,再到EU,贸易自由化无不是其主要目标。

而贸易自由化原则与专利权的独占性素有不相容之处,其突出表现就是专利权的有限性中的专利权穷竭制度。

我们必须保护专利权,但我们又不得不走向自由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对专利权穷竭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专利权穷竭原则于1873年在美国法院创制后,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并演变成各国专利法所普遍遵循的一项制度。

[3](P125)[2](P146-162)[4](P79-80)我国2000年8月25日修订的《专利法》第63条第1款第1项规定,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这就是所谓的“专利穷竭”制度(或称专利用尽制度),它是对专利权的一种限制措施。

为了防止专利权的效力超过合理的限度,对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不良的影响,上述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无限制专利权显然违背了专利制度的根本宗旨。

[4](P77)然而,专利穷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与之伴随而来的有两个争议颇多的难题:第一、“平行进口”(Parallelimportation)或者专利权的“国际穷竭”(internationalexhaustion)问题。

第二,关联专利权的穷竭问题,指与一项专利权或一项独立权利要求相关联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经该专利权人制造或者经该专利权人许可制造并售出后,该专利权或该项独立权利要求是否穷竭的问题。

我国专利法第63条第1款第1项仅仅作出了十分简明的规定,它没有明确限定所述的制造和出售行为是否必须发生在中国,也没有对专利权人还拥有另外的权利要求或者另外的专利权的情况作出保留的规定,因此,从上述规定的字面含义出发,很难判断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然而,上述问题是现实中必然会遇到的,无法回避的。

到目前为止,尽管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专利权穷竭原则,为此产生了一系列判例,但国际上对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理论依据和适用范围仍有不同的观点。

在国内,近年来,不断有知识产权方面的教科书问世,但其中对此问题几乎无一例外仅寥寥数语;也有极少数学者介绍国外的专利权穷竭制度及判例,但就该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者甚为罕见;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无有关判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我国的贸易及司法实践必将面对专利权穷竭制度中的深层问题。

正因为如些,笔者对本论题进行了研究。

一、完整的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构成(一)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概念在部分建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只要经专利权人许可,将他(或他的被许可人)制造的专利产品投入了商品流通领域,则这些产品的“再销售”,这些产品的使用方式,均不再受专利权人的控制,即专利权人对它们的独占已告“穷竭”。

这就是“专利穷竭”(Exhaustionofpatent)制度。

例如:买方买下一台取得专利的载人汽车后,卖方无权禁止他用这种车去载货;买方不准备再使用这台车时,卖方无权禁止他转售给第三方。

[1](P269)又如,有人从商店购买了一台获得专利保护的洗衣机,他可以用这台洗衣机去经营一家洗衣店但不构成侵权。

[5](P499)这种对专利权实行的限制是合理的。

如果没有这种限制,专利权人将无限制地控制着已经出售的产品,必定妨碍他人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这条原则在国际贸易中也很重要,不了解这条原则,如果自己作为专利产品的买方,就会在实际已不受专利权人控制时还自愿受人控制;如果作为卖方,则不合法地去控制别人。

[1](P269)对专利产品进行修理不应视为侵权。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对1961年敞篷车顶公司诉阿若公司一案的判决做了否定性回答。

这种结论应被认为是合法合理。

[2](P146-162)(二)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属专利权穷竭制度中的焦点问题。

所谓平行进口,有称灰色市场进口,是指一国未被授权的进口商从外国的知识产权所有者手中购得商品并未经批准输入本国,而该知识产权以前已受到了本国法律保护。

[6](P357)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或者专利权的国际穷竭问题是指,同一专利权人针对相同的发明创造在不同的国家分别申请获得了专利权,当专利权人在其中一个国家出售或者许可他人出售其专利产品之后,如果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将上述产品进口到另一个国家,是否会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4](P83)例如,专利权人就同一产品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申请并获得该专利权时,如果专利权人许可一个厂家在美国制造并销售该专利产品,有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将售出后的专利产品进口到中国来,是否构成对专利权人所拥有的中国专利权的侵权行为?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在美国合法售出的专利产品来说,除了在美国的专利权穷竭之外,在中国的专利权是否也穷竭了?更进一步,当专利权人仅仅在中国申请并获得了专利权时,如果专利权人在一个他没有获得专利保护的国家出售了该产品,有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将售出后的产品进口到中国,是否构成侵权行为?这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是否应当有所区别?这些问题都属于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

(三)关联专利权的穷竭问题关联专利权穷竭是指与一项专利权或一项独立权利要求相关联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经该专利权人制造或经该专利权人许可制造并售出后,对该产品的使用不再构成侵犯该专利权或该项独立权利要求的行为。

售出产品的关联专利权的穷竭包括但不限于:(1)关于该产品的各种用途的独立权利要求或者专利权;(2)关于采用该产品作为专用工具或专用设备的各种方法独立权利要求或者专利权;(3)关于以该产品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另一产品的独立权利要求或者专利权。

想而知。

很明显,交易费用理论要求建立专利国内穷竭制度。

同样的道理,在一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或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以及承认关联专利权的穷竭,是因为在该条件下,专利权人和其以外的专利权国际穷竭以及关联专利权穷竭制度中的受益者之间的交易费用可能很高,有时甚至无法达成协议。

四、完善我国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律安排如本文所述,专利权穷竭制度的价值目标包括:其一,通过设定专利权人及其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权利以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从而实现法的正义价值;其二,通过设定专利权人及其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权利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实现法的效益价值(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为发挥专利权穷竭制度的功能和实现其上述价值目标,该制度应包括专利权的国内穷竭、国际穷竭以及关联专利权的穷竭三方面的内容。

我国现行《专利法》第63条未明确规定是否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也未明确规定专利产品和非专利产品售出后相关联的专利是否穷竭,同时,结合我国《专利法》的其他条文也无法对我国现行专利法是否包括专利权的国际穷竭和关联专利权在一定条件下的穷竭这一问题作出明确解释。

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交通规则”。

知识经济是法治经济,它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知识、技术和信息应是资本,如所有的知识都可无代价使用,知识资本便无法形成,知识经济就失去其基础。

因此,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知识经济。

同时,中国正在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为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贸易自由化是必然要求,为了专利权人以外法律主体的利益,完善我国专利法的专利权穷竭制度是必须的,以此对专利权人的独占权作出限制才更能发挥专利法的制度价值。

完善我国专利权穷竭制度的法律安排要求:一是允许专利产品平行进口,即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二是建立关联专利权穷竭制度,即承认与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相关联的专利产品或非专利产品由专利权人售出或专利权人许可的人售出后,与该产品相关联的专利权在一定条件下穷竭,具体规定可参照德国和日本国家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程永顺,罗李华.专利的侵权抗辩[A].郑成思.知识产权论丛(第2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王重高,张玲.中国的涉外知识产权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4]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刘春茂.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6]李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8]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0]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1]翁贤明.专利权的取得与保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2]汤宗舜.专利法教程[M].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3]陈子龙.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及司法裁量[A].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3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4]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15]王传丽.国际贸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6]刘剑文,张里安.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7][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18]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康芒斯著,丁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0]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法学与法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2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