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PPT课件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PPT课件
• 美有内容和形式的,内容是人的品德,即 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美的形 式是品德的直接表现。美与善是不可分的。
• 主张人格美是有等级的:美、大、圣、神。 • “养吾浩然之气”。
.
21
荀子
• 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主张“人性恶”, 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 与教育的结果。
• 1 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使人愉快的活 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 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 2 这种愉快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像概 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 3 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只有一 种主观的合目的的形式。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 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 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 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与不美的原因;
.
17
(一)中国古典文化对美的理解
先秦两汉美学
《周易》“中和” 天人合一
中 阴阳相济 和
提出“里仁为美”的观点,第一次深刻地解
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 等问题。 •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 的美称为“质”,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 • 孔子把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 “群”、“怨”四个方面。
• 4 认为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 然的普遍有效性。
.
10
• (六)黑格尔 ——“美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
• 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发展了柏拉图 的美是理念说。在哲学上,黑格尔亦 认为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 的,是理念的自我显现。而“美就是 理念的感性显现。” 就黑格尔把美的 根源仍归结为一种精神实体,归为理 念而言,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 思想,但黑格尔批评了柏拉图把理念 与感性事物对立起来的观点。在黑格 尔看来,理念必须通过感性事物的具 体形象表现出来,理念就存在于感性 事物之中。
.
8
(五)康德:美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自由形式
• 康德 ——美是主观的
• 他认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 或鉴赏判断,趣味判断以情 感为内容,它不同于单纯的 快感(以某种欲念的满足为 目的),审美的快感是一种 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所以,趣味判断是一种情感 判断。
.
9
•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
.
19
• “兴”——“兴于诗,立于礼”,是说“言 修身当先学诗”。
• “观”——“观风俗之盛衰”。
• “群”——“群居相切磋”。
• “怨”——“怨刺上政”。
• 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 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 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
.
20
孟子
• 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即充实人 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
.
1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理解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是数的和谐
.
2
.
3
(二)柏拉图 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 柏拉图从客观精神方面探 讨美的本质
• 柏拉图 ——“美是理
念。” “理念”是精神
性的实体,是万物的本源,
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
具体事物是第二性的,是
由“理念”派生的,只是
“理念”的影像或摹本。
.
4
• 不足(1)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 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 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2)颠倒了物质与 意识的关系,把意识中的概念绝对化、实 体化,并把它说成是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根 源。
• 可贵之处(1)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 么是美的”这两个基本的概念;(2)讨 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 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 快感等.
.
5
(三)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
• 亚里士多德——从物质方 面探讨美的本质 ,“容易感 受的事物才是美的 。”他 充分肯定了现实世界美的
真实性 ,美只存在于具体 的美的事物之中,美首先 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 如“秩序、匀称与明确、 大小”等。
•
.
6
古 希 腊 雕 塑 《 拉 奥 孔 》
• 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 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 动的作用。
.
13
(七)车尔尼雪夫斯基
对美本质的基本看法: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 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的;任何东西,凡是 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美的。”
.
14
.
15
• 19世纪末叶以后,从主观心理方面研究 美的本质成了美学研究的主流:
• 里普斯——美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 移情是审美的关键;
• 叔本华——美的根源是意志;
• 克罗齐——美是心理直觉的成功表现;
• 科林伍德——真正的艺术就是通过想象表 现情感。
.
16
中国美学历程
• 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 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从精神上有力地 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 理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 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形象语言 来表达。
.
7
(四)狄德罗:美在关系
• 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 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方面探讨 美的本质
• 狄德罗的“关系”包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
一是同一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它的 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 。
二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三是指事物与人的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即美是有功利的,可以 用来为社会服务。
• “比德说”——德,即人的品性、政治伦理德行, 如德、义、勇、正、善等,所谓比德,就是从不 同的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性 习的相似。就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和 人的特性的客观化、自然化。如“以玉比德”等。
.
11
• 黑格尔是把理念打 入客观存在内部去 否定客观事物的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 艺术美,在艺术美 中所谓“理念的感 性显现”,就是指 作品的“意蕴”的 显现.
哥特式教堂
.
12
•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定义虽是客观唯心主 义的,但却包含了非常深刻的辩证法的思 想:
• 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 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理念是内容,感 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