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PPT课件
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PPT课件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语文帮工作室
单击页面 即可演示
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 分低能”“会读书不会 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 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 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 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 启发。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国 华裔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 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 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 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 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 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 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导入新课
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 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 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丁肇中
拓展欣赏
拓展欣赏
拓展欣赏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 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 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 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新课小结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2)
分析问题
(3---12)
得出结论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 精神。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13)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格言名句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 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 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 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
研讨课文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 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 传扬?为什么?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格言名句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 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 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 为最正确的事.
实验的方法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 体的计划。
研讨课文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 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 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 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研讨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