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西南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东北师范大学。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教育学部的课程与教学论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二。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3个研究方向:040102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01教学论02数学教育03科学教育二、考试内容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包括初试和复试。

(一)初审教育学部统一进行基本条件审查。

基本条件审查合格者,提交各学科进行初审。

各学科组织设置初审委员会(至少5人),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网上匿名评审,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学术潜能、学术伦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初审人数充足的情况下,各专业按不低于1:3的比例确定进入外语能力考查名单。

(二)外语能力考查对未达到外语免试条件的初审通过考生,教育学部将于2019年3月16日进行外语考试,外语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考核环节。

(三)复试考核1.考核安排在2019年3月23、24日两天。

2.考核小组由相关学科领域至少5位副教授及以上专家组成。

3.考核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科研素质(含科研潜力、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外语口语等方面。

考核小组各位专家独立打分,取平均值为考生考核成绩。

三、申请材料1).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须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后须本人在每页亲笔签字确认);2).个人自述(在研究生院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以学科专业导师组报考,不填写报考导师姓名,若有报考导师姓名信息,审核不予通过);3).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书复印件(同等学历人员提供学士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4).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5).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6).往届生需提供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需提交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小组组长签字的开题报告全文;7).研究计划书;8).与申请攻读学位学科有关的两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的推荐信(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请专家填写),推荐信须由推荐专家密封并在封口处签字。

推荐信必须真实有效。

9).本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最多3篇。

(二)电子版匿名初审材料申请者须于2018年12月27日前(以系统上提交时间为准)向教育学部博士招生评审系统(同网上报名系统)/bsbm.html,提交以下PDF版的匿名初审材料(所有文档均需进行匿名处理:隐去个人姓名、学号、硕士导师姓名;未进行匿名处理者,审核不予通过)1.个人自述(在研究生院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不得填写报考导师姓名);2.往届生提交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提交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全文;3.研究计划书;4.本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均需匿名处理后再上传,最多3篇)。

四、导师介绍胡定荣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学校课程教学协同改进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研究教育背景2000-2003年期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从裴娣娜教授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1995-1998年期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从裴娣娜教授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系工作经历1990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系并留校工作2003年博士毕业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工作获奖情况1.2014年,“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2014年,“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大学和中学的合作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网络成果博览会一等奖3.2013年,“提高初中基础薄弱校教学效能的教学模式研究”获北京市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4.2013年,“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获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5.2012年,“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应用示范”项目获北京师范大学网络课程综合奖二等奖(排名第一)6.2012年,“构建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7.2012年,“课程与教学论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四)8.2009年,“教学论学科建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排名第四)9.2006年,“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11.“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赛二等奖”教学工作主讲课程:《教育研究方法论》(本科生、教育学硕士、教育硕士、教育博士),《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硕士、教育硕士)科研项目主持:校本课程体系的协作构建与学校特色发展(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提高初中基础薄弱校教学效能的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现象学视角下的课堂录像微教学研究》(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委托课题)《城乡课堂教学差距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程文化与学生主体性发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编号:BHA170126,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北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3020-0008,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优先关注课题)参与:《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研究》(中加合作项目)《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学术成果著作1.《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大学与中学的合作研究》(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2.《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3.《课程文化建设与学生文化发展》(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8)4.《现代教学论》(第一卷第十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王本陆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育伦理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教育背景1985年9月—1995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师从著名学者王策三教授,先后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95年7月—2005年10月: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0年合并到教育科学学院内)工作,先后任讲师(1995年)、副研究员(1996年)和研究员(2001年),2003年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从2005年11月起,应聘担任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首席专家,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专家,研究员,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社会任职1.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2.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3.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论丛》副主编获奖情况“教育伦理哲学:关于教育伦理基础的系统考察”2002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科研项目自1995年以来,主持省部级课题三项,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两项。

学术成果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伦理学等学科问题的研究。

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主要关注的是现代教学基本理论问题,在现代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认识论、师生关系、教学改革等专题上进行了专门探索并有所心得。

在教育伦理学领域,提出了“教育崇善”的基本命题,对教育伦理学学科建设、教育伦理哲学等有所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论文:自1988年以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教育崇善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合作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004),参编各种学术著作多部。

其中,《课程与教学论》200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参与研究的学术专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04)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五、习题解析(启道教育提供)1. The bank is reported in the local newspaper ______ in broad daylight yesterday.A. to be robbedB. robbedC. to have been robbedD. having been robbed2. ______ before, his first performance for the amateur dramatic group was a success.A. Though having never actedB. As he had never actedC. Despite he had never actedD. In spite of his never having acted3. By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______ in cities rather than in the country.A. are livingB. will be livingC. have livedD. will have lived4. Mr. Milton prefers to resign ______ part in such dishonest business deals.A. than takeB. than to takeC. rather than takeD. rather than to take5. No one would have time to read or listen to an account of everything ______ going on in the world.A. it isB. as isC. there isD. what is6. There is a real possibility that these animals could be frightened, _____a sudden loud noise.A. being thereB. should there beC. there wasD. there have been7. Bit by bit, a child makes the necessary changes to make his language ______.A. as other peopleB. as other people’sC. like other peopleD. like other people’s8. Clothing made of plastic fibres has certain advantages over ______ made of natural fibres like cotton, wool, or silk.A. oneB. the oneC. thatD. what9. The treasury issued an order stating that ______ land purchased from the government had to be paid for in gold and silver.A. henceforthB. moreoverC. wherebyD. however10. The students expected there ______ more reviewing classes before the final exams.A. isB. beingC. have beenD. to be11. It was during summer breaks that we first taste the satisfaction work that ______ into hard currency.A. translatesB. transfersC. transplantsD. transmits12. In some cases, your instructor may tell you the topics ______or may give you a choice of topics to write about.A. in advanceB. ahead ofC. above allD. right away13. It was the driver’s ______ that caused him to step on the gas instead of the brake after his car went over the curb.A. fraudB. alarmC. terrorD. panic14. Danny left this ______ message on my answering machine: “I must see you. Meet me at twelve o’clock.” Did he mean noon or midnight?A. ambiguousB. responsibleC. implicitD. thoughtful15. We looked for a table to sit down, but they were all ______.A. reserved forB. engaged inC. used upD. taken up16. She will have to find somewhere else to work, for she can’t ______ this loud noise any longer.A. come up withB. catch up withC. keep up withD. put up with17. Tom ______ his new job with confidence.A. set outB. set offC. set upD. set about18. The truck driver was fined for exceeding the speed ______.A. rangeB. limitC. ruleD. regulation19. The crippled Jack proudly walked with a ______ to the platform to join the children.A. jumpB. limpC. hopD. jog20. He cannot ______ a car, for he does not earn much money.A. obtainB. affordC. donateD. consume21. The message is clear: Just as tea and banana cant’t go together, _________ should the son of a low class family expect to marry the daughter of a nobleman.A. eitherB. notC. neitherD. nor22. Though ______ rich, she was better off than at any other period in her life.A. by means ofB. within her meansC. by all meansD. by no means23. It is a(n) ______ attitude to take towards life.A. absurdB. sillyC. stupidD. authentic24. Every year, one student in our high school wins a scholarship that ______ one year of college.A. improvesB. subsidizesC. obligesD. inflicts25. He wrote the book in ______ with his wife.A. proportionB. installmentC. correspondenceD. collaboration试题答案与解析1. C) 【句意】据当地报纸报道,那家银行昨天在光天化日下遭到抢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