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作者:段路遥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包含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
《文化苦旅》是散文家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通过自然万物来探索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深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是一部体现作家艺术追求的著作。
关键词: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在读此书之前,常常听起朋友在我耳边讲述余秋雨的作品。
那时,仅仅听朋友讲的名目我便觉得这书没什么意思,好无聊。
便把朋友送给我的那本书放在了书架最里面。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主动拿起余秋雨的作品之一《文化苦旅》闲来翻看的时候,我便被余先生的作品内容吸引了。
恍惚间,觉得曾经的自己真是没眼光。
如果不是自己那么浮躁,或许我早就与余先生的作品有过亲密接触了,我也早就能体会到余老那广博的眼界和心境了。
不过,学无止境,现在出发,还来的及。
跟随着作者笔尖的滑动,我沉醉在这大千世界。
思想也在遨游。
这次书中之旅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而且打开了我的心境。
牌坊的高耸,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时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抑或是对名誉的渴求和重视。
这牌坊大多是贞洁牌坊,这是对无数贞洁女子最高的褒扬。
但我看上去,毫无喜悦之感。
同作者一样,我的内心是忧郁。
既忧郁于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又忧郁于人们的麻木愚昧。
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空棺”和《热冰》里一位老父亲将自己投河的女儿封进冷库,这都是深受愚昧落后思想的影响。
为了所谓的家庭荣誉,可以不惜女儿的生命。
这样血淋淋的现象令人心痛,我只想说:“建立在生命之上的名誉毫无意义。
”《寺庙》一文,提到一位著名人物,李叔同,也是弘一法师。
在两位年轻老师、学生和和尚的对话中,引出了弘一法师出家的事。
法师的出家,是当时时代的悲剧,也是文化的悲剧。
出家,本想逃避现实,可无奈现实中的“人”也进入了山中。
跟随着作者走进他的山河,我仿佛领略了一个新世界。
作者笔下的山河,有的秀丽,有的壮观,还有的婉小但积蓄着力量。
都江堰,这是一个不大的工程。
但却蕴含着时代的力量。
它的建造,造福了四川人民,也造福全国人民。
作者在这一文中,旁征博引,追古思今。
李冰父子的功劳让世人铭记,他们在那个把学者培养成无所专攻的官僚的时代里,坚守内心,在水利工程方面有所建树,造福了后人。
眼光转向道士塔和莫高窟,它们彰显了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但同时也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多舛的命运。
道士塔显示了以王圆箓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的愚昧无知,正因如此,国粹外流,中华文化经历了坎坷的岁月,。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它是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典型代表。
从作者的笔尖,我深切
的领略出了作者的自豪和骄傲。
眼光转向西部,跟随余老去领略西部的异域奇景。
沙原隐泉,天地一粟,那么渺小又那么平静,读于此,让浮躁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也感慨于自然的奇特。
余老在天地自然中,分享着他的人文精神: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
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是啊,人生就是在这不断的上下探索中,才寻得人生的真谛,才领略人生的精彩。
阳关,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在余老的笔下显得那么耀眼,让人不得不佩服余老的文笔功力。
漫漫沙场,散布着无数将士的墓,使漫步其中的人不由得生起敬意。
素然起敬的同时,我也为阿房宫和圆明园的毁坏、莫高窟里的“东西”的被运走,换来的大烟鸦片,换来战火而心痛。
这不仅是文物建筑的销毁,更是中华文化的坍塌,这是中国永远的痛。
脚步踏出国门,跟随余老开始他的世界之旅。
余秋雨从希腊开始到埃及,又“出埃及”到了中东,又至印度,最后抵达尼泊尔,在一间叫做鱼尾山屋的旅馆留下了思考笔记,以其他文明反思中华文明。
期间,余秋雨浏览了包括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
从地理、历史分析了各个文明的兴衰。
结果是,令人无不惊叹于中华文化的顽强和生生不息。
北极寒夜中,作者也是把西方文明和中国做了比较,前后历史的发展变化令人心痛也不得不令人反思。
在远方的海中,跟随作者笔尖,逐步深入他的内心。
我多少体会到了一些在外的游子的思乡。
同时也敬佩余老夫妇的冒险精神。
文化就是这样,一但深入,便不能自已。
一个真正有文者风范的人,不仅有描写天地之景强劲有力的笔功,还有对于時代的发声,有着别人无法匹敌的人文情怀。
余老对于导演谢晋、作家巴金和戏剧家佐临的介绍,使人对他们的了解不再止于他们的作品,而是逐渐深入到他们多舛的命运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这三位,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名人,而且都受过那个时代的“虐待”。
但余老在作品中用笔做武器为他们做了平反。
文化界那样的巨人竟遭到某些当权者如此不公的排斥,实在是当时文化界的悲哀。
在那样一个官阀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思想飘忽不定的时代,类似这三人的学者文人的生存环境实属困难。
政界干预文化界,使文化界乌烟瘴气,失去了本有的活力。
但历史总是公平的,他们选择了为文化为人民,时代和人民最终也选择了他们。
一代文人学者,为了中国的发展,他们鞠躬尽瘁,一生都弯着腰,在中国发展路上慢慢探索。
他们是可敬的,应该接受时代和国家的敬礼。
于此,以快要接近本著作的尾声了。
我在感慨风景的壮丽的同时,也在缅怀着文中的一个个人物,这着实令人回味。
但我更敬佩余老的笔法和心境。
笔法那么平淡,却又不失力度。
行走在大地上,满怀心绪,其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惊叹,也有对某些人物的看法。
他的笔下,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合上此书,思绪万千。
或许正如余老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文本文化与生态文化中不断转换,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而有厚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