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

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

2.4 刀具磨损和刀具耐用度
2.4.1 刀具的磨损形式及原因
(1)刀具的正常磨损形式
1)前面磨损
前面上形成月牙洼磨损(速度高,厚度大,形成月牙洼)
2)后面磨损
后面的磨损形式是磨成后角等于零的磨损棱带。

后面磨损棱带的中间部位
表示。

(B区),磨损比较均匀,其平均宽度以VB表示,而且最大宽度以VB
max
3)前后面同时磨损或边界磨损(速度底,切削厚度较小的塑性金属及加工脆性金属时)
非正常磨损:刀具在切削的过程中突然或者过早的损现象叫~ 。

又叫破损。

常常分为两类:1.脆性破损(硬质合金和陶瓷刀具时)2.塑性破损(高速刚)(2)刀具磨损的原因
1)硬质点磨损(磨粒磨损)(碳化物,氧化物等)
工件材料中的杂质在刀具表面上擦伤,划出一条条的沟纹造成的机械磨损。

2)粘结磨损
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在切屑与前面、已加工表面与后面的磨擦面上,产生塑性变形,形成粘结点,这些粘结点又因相对运动而破裂,粘结点的破裂也常常发生在刀具一方面被工件材料带走,从而形成刀具的粘结磨损。

3)扩散磨损
切削过程中,刀具表面与工件由于高温与高压的作用,两磨擦表面上的化学元素有可能互相扩散到对方去,使两者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削弱了刀具材料的性能,加速了刀具的磨损。

扩散速度随切削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4)化学磨损(氧化磨损,相变磨损)
化学磨损是在一定温度下,刀具材料与某些周围介质起化学作用,在刀具表面形成一层硬度较低的化合物,而被切屑带走,加速了刀具的磨损。

由于切屑不易进入刀具与切屑的接触区,故氧化磨损容易在主、副切削刃的工作面处形成。

3.2 刀具合理几何参数的选择
3.2.1 概述
刀具几何参数包括:刀具角度、刀面形式、切削刃形状等。

刀具合理的几何参数,是指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最高刀具耐用度,从而达到提高切削效率或降低生产成本目的的几何参数。

刀具合理几何参数的选择决定于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刀具类型及其他具体工艺条件。

3.2.2 前角及前面形状的选择
(1)前角的功用及合理前角的选择
1)前角的主要功用
①影响切削区的变形程度
②影响切削刃与刀头的强度
③影响切屑形态和断屑效果
④影响已加工表面质量
2)增大或减小前角各有利弊,前角有一个合理的数值。

3)合理前角的选择原则
①工件
ropt塑>ropt脆,ropt低强度纲>ropt高强度钢
②刀具
ropt硬<ropt高
③加工条件
ropt<ro精工艺条件刚性差,ro↑,振动↓自动线,保证加工稳定性ro。

3.2.3 后角的选择
(1)后角的功用 (后刀面与切削平面的夹角)
1)后角的主要功用是减小后面与过渡表面之间的磨擦。

2)后角越大,rn值越小,切削刃越锋利。

3)在同样的磨钝标准VB下,后角大的刀具由新用的磨钝,所磨去的金属体积较大(图3-4),可延长刀具耐用度。

4)增大后角,刀头的强度削弱,导热面积和容热体积减小。

(2)合理后角的选择原则
1)工件α0塑>α0脆;
2)刀具α0硬<α0高;
3)工艺系统刚性差,应适当减小后角;
4)各种有尺寸精度要求的刀具,宜取较小的后角。

3.2.4 主偏角、副偏角及刀尖形状的选择
(1)主偏角和副偏角的功用
1)影响切削加工残留面积高度。

减小主偏角和副偏角,表面粗糙度。

2)影响切削层的形状,增大主偏角时,切削层公称宽度将减小,层公称厚度。

3)影响三个切削分力的大小和比例关系。

增大主偏角,可使背向力减小,进给力增大。

增大副偏角也可使得背向力减小。

4)影响刀尖处的强度、导热面积的容热体积。

5)增大主偏角,使得切屑变得窄而厚,容易折
断。

(2)合理主偏角 Kτ的选择原则
1)精加工和半精加工,选用较大的主偏角,减少振动。

2)加工很硬的材料,为减轻单位长度切削刃上的负荷,较小的主偏角。

3)工艺系统刚性较好时,减小主偏可提高刀具耐用度。

4)单件小批生产,选取通用性较好的45°车刀或90°偏刀。

(3)合理副偏角的选择原则
1) K'τ=5°~10°
2)精加工刀具,取得更小一些,磨出一段 K'τ=0°的修光刃。

3)加工高强度高硬度材料或继续切削时,K'τ=4°~6°。

4)切断刀、锯片铣刀和槽铣刀,为保证刀头强度和重磨后刀头宽度变化较小, K'τ=1°~2°。

3.2.5 刃倾角的选择
(1)刃倾角的功用
1)控制切屑流出方向λs=0°时(图3-6a),切屑近似沿垂直于主切削刃的方向流出,λs为负值时,可能缠绕、擦伤已加工表面,λs为正值时,切屑流向与 Vf方向一致。

2)影响切削刃的锋利性
3)影响刀尖强度、刀尖导热和容热条件负的刃倾角使远尖的切削刃处先接触工件,使刀尖避免受到冲击;负的刃倾角使刀头强固,刀尖处导热和容热条件较好。

4)影响切削刃的工作长度和切入切出的平稳性当λs=0°时,切削刃同时切入切出,冲击力大,当λs≠0°时,切削刃逐渐切入工件,冲击小。

3.3 刀具耐用度的选择
一是根据单件工时最短的观点来确定耐用度,这种耐用度称为最大生产率耐用度;二是根据工序成本最低的观点来确定的耐用度,称为经济耐用度。

在一般情况下均采用经济耐用度,当任务紧迫或生产中出现不平衡环节时,则采用最大生产率耐用度。

3.4 切削用量的选择
3.4.1 制订切削用量的原则
合理的切削用量,是指充分利用刀具的切削性能和机床性能(功率、扭矩等),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获得高的生产率和低的加工成本的切削用量。

3.4.2 切削用量三要素的确定
(1)背吃刀量
1)在粗加工时,一次走刀应尽可能切去全部加工余量。

2)下列情况可分几次走刀:
①加工余量太大
②工艺系统刚性不足或加工余量极不均匀
③继续切削
如分二次走刀,第一次的α
sp 也应比第二次大,第二次的α
sp
可取加工余
量的1/3~1/4。

3)切削表层有硬皮的铸锻件或切削不锈钢等冷硬较严重的材料时,背吃刀量超过硬皮或冷硬层厚度。

4)在半精加工时,α
sp
=0.5~2mm
5)在精加工时,α
sp
=0.1~0.4mm
(2)进给量的选择
合理的进给量应是工艺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进给量。

进给量要受到下列一些因素的限制;机床进给机构的强度、车刀刀杆的强度和刚度、硬质合金或陶瓷刀片的强度及工件的装夹刚度等。

精加工时,最大进给量主要受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限制。

从《切削用量用册》中查取进给量。

(3)切削速度的确定
根据已选定的背吃刀量α
sp
、进给量f及刀具耐用度T .
3.5 切削液的选择
3.5.1 切削液的作用
(1)冷却作用(2)润滑作用
(3)清洗作用(4)防锈作用
3.5.2 切削液的选用
3.5.3 切削液的使用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