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也频有报道。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

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

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已经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家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困惑。

通过解决“家长和子女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家长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求知、如何建立正确荣辱观问题”、“学生厌学”三个问题,寻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时间:2016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
二、调查地点:李台中学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

四、调查对象:本校学生。

五、调查过程:
(一)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1、关于品德和知识的认识
问卷:你认为知识和品德哪一样更重要?
品德与知识一样重要:40.3%,知识重于品德:35.4%,品德重于知识:12%,说不清楚:12.3%。

2、关于父母对待自己感情以及对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评价
问卷:你认为父母爱你吗?
很爱的75.2% 说不清楚的15.9% 不爱的8.9%
问卷:你是怎样对看待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
理解并体谅78.7% 不能理解4.1% 说不清楚17.2%
3、学生的倾诉对象和倾诉愿望达成情况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向人倾诉吗?
是的23.6% 偶尔这样23.7% 从不这样52.7%
问卷:如果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喜欢向谁倾诉?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 父母9.7% 老师11.4% 不确定5.7%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向人倾诉以后感觉满意吗?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 父母9.7% 老师16.4% 不确定2.7%
问卷:你觉得真正理解你的人很少吗
经常有这种感觉53.8% 这种感觉时有时无26.5% 没有这种感觉9.7%
(二)家长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
问卷:你的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怎样?
初中水平61.4%,小学水平25.7%,高中水平9.6%家长为,大专及以上2.3%水平,文盲占1 %。

问卷:你的家长晚上在家活动情况是怎样的?
看电视40.7%聊天、打牌7.6%读书、看报1.6% 家务50.1%
2、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是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凡事必须听家长的41.3% 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不关注其行为10.2% 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行为不能违反常规31.8% 顺其自然16.7%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唠叨训斥、打骂60.4% 表扬鼓励10.5% 与老师联系沟通16.4% 耐心询问12.7%
3、家长对子女关注的问题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成绩60.6% 心理状况1.4% 思想品德20.7% 身体状况17.3%
4、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情况
问卷:你的家长与你的沟通情况是怎样的?
偶尔与孩子沟通21.3%,能够经常与孩子沟通17.9%,不与孩子沟通60.8%。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进行管教时你的态度是什么?
能够听从18.1% 不情愿但不反驳48.4% 有时反驳14.8% 根本不听18.7%
(三)学生在学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问卷:你觉得教师在课上是否注意对你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很注意7.6% 时有时无22.7% 基本没有这方面指导69.7%
问卷:你觉得哪类教师对你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影响较大
有爱心负责任46.2% 教学能力好12.8% 能指导如何做人10.9% 能严格要求9.8% 缺乏责任感教学能力差20.3%
问卷:你觉得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很需要31.6% 有没有都行52.2% 不需要16.2%
六、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小,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当前,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小;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小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

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

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

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

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
教育。

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

但农村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

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小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

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七、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建议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观念、形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所以,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转换学校、家庭的教育形式,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便成了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应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以下建议:
1、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

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

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

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

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当前,农村学校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