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8大技巧•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个题目,尤
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学生
失分颇多。
那么,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步骤/方法
1. 首先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
要迅速而全面地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各段要点,掌握文章中心。
同时也要注意文章附带的一些注释和附言等,这里面包含的信息往往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准确而全面地理解。
例如,2002年高考第20
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
提取信息。
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
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
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
“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
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样答案为:(1)神往和渴求知
音,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2.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其一是直接代入法。
现在有些学生主观表述题不得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文中资源。
国家教委考试中
心曾明确表示: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
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答题要领,即直接从原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词语、句子,直接录入。
例
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
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其二是选摘概括法。
有些试题,从原文中难以找出明确的答案。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词语加以简化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
例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其三是还原辨析法。
这一方法主要针对选择题。
主要做法是把选项回
归原文,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加以比较、分析、辨别,确定是否与原文的说法保持一致。
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阐述。
注意事项
•总之,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尽管有很多,但最终都是建立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课文教学中,紧
密地结合课文的单元学习重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提高现代文阅读?
•最近更新: 2011-03-04 17:35
•浏览次数: 106 次
•转帖到:
•
现代文阅读(高考卷Ⅱ第五大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考察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和审美体验的主观性考题。
该部分赋分高,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
步骤/方法
1. 1要恰当的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和答题顺序
一般来说,做本题的时间可以安排为20分钟左右,阅读原文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从命题的一般原则上说,本部分试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梯度,应从前面到后面步步推进。
这四道题中比较容易的是第14小题,是属于考察学生对重点词语含义理解的能力,与其他三道题相比,
难度稍微降低,先做完这道题读理解全文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作用,所以先从这道题做起,效果会更好一些。
2. 2要把读懂原文作为争分的重要手段
现代文阅读跟其它类型的题目明显不同。
其它类型的题目受基础的制约比较大,比如识记类的题目,答不出时你就是读题目的时间再长也答不出。
但是,现代文阅读受基础的制约比较小,在阅读原文上花费了时间,它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原文是突破难点的唯一帮手是检验答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当你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请谁帮忙?原文!
当你的答案不知道对不对的时候,谁能判定?还是原文!不重视在阅读原文上多花时间是多数学生的通病,也是制约部分学生提高得分率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现代文阅读中的每一道题都与原材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读懂原文就急于做题,很容易把题做错。
3. 3要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行文的线索
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
这些标志主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总领域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
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语言标志,认真揣摩,反复领会。
当然,有些文章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要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去分析,理清作者行文的线索。
例如2004年高考第18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而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带一起的?这道题很多考生不得分,原因在于没有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
这篇文章的结构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阅读全文后,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通过他们的观感和想象把三
幅画有机到连接起来。
有的考生只答"先写第一画面,再写第二画面,然后些第三画面",没有写到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本题不得分。
4. 4要准确的寻找阅读区间
寻找阅读区间,是以审题的全面、准确和对文章的整体认知为前提的。
这里的"区间",是指回答特定问题时所必须依据的文章材料的大致范围,区间确定的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答题的质量。
还是以2004年高考第19题为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答案就在第六段和第七段。
第20题: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答案就在第九段。
5. 5要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是指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对阅读区间的局部精读、提炼的过程。
"整合"是指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主要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组合语言的过程,它主要体现为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转换说法,也就是将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重组和提炼概括则是按照题目要求对文章从某一角度进行表述,这是一中更高层面的语言组织能力。
6. 6要求严格按照提干要求答题
考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对提干中的关键词语要仔细揣摩。
例如2004年高考第20题中的"特点"和"感受"就是关键的词语,在回答这一题时,有不少考生将江南的雪的"特点"写为"清灵俊逸"将"感受"写为"柳絮因风起",正好写反。
另外,如提干要求"用自己的语言
回答",那就千万不能再用现成语句作答,因为命题人在设计时已经排除了用现成语句答题的可能,即使你勉强找到一点,答案也很可能是错的。
假如有"不超过……字"的要求,那么一定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因为超过规定的字数要扣分。
注意事项
•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平时注重阅读,多积累,常思考,遵循这里提到的六种方法,就能够解答好这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