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法的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一、民法的词源“民法”一词起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与“万民法”对应世界上第一次以民法命名的法典是《法国民法典》罗马的《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阶梯》、《学说汇纂》和《新律》四部分,形成一个高度发达、极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制定,近代民法代表。
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中的《学说汇纂》为蓝本制定,现代民法代表。
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法律部门,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民法有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民法之分二、形式意义的民法和实质意义的民法(民法典)(一)形式意义的民法(民法或民法典)法典化的、冠以“民法典”或“民法”名称的成文民法法律是形式民法,如法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我国的民法通则等法典,是按照一定体系将各项法律制度系统编纂在一起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大陆法系中,法典编纂体系主要有罗马式和德国式(潘德克顿式)。
法典编纂模式(1)法国式,《法学阶梯》,人、财产、财产取得3编(2)德国式。
《学说汇纂》: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共5编。
我国民法典自1954年——1982年先后制定过四部民法草案,未颁布1986年《民法通则》1999年《合同法》2007年《物权法》2009年《侵权责任法》(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实质民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实质上来说的,凡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都属于民法,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等同于广义的民法,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民法通则是基本法律,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是民法的基本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与商法(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海商法、破产法)等都是民事特别法。
由于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从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上来定义民法的,故一般只在大陆法系国家才有,英美法系国家或受英美法系传统影响的国家,多没有形式民法。
三、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广义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
在实行私法一元体制的国家,其民法典内容广泛,调整所有的民事关系。
如意大利民法典狭义民法,仅指私法的一部分,在实行私法多元体制的国家,其民法典除以总则形式对民事关系作出一般规定外,法典的分则部分只规定了对部分民事关系的调整,其他民事关系则另行制定法典或单行法律(如商法、劳动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婚姻家庭法等)加以规范和调整。
此种民法即为狭义民法。
从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来看,广义民法与实质民法并无不同。
四、我国民法概念《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孟德斯鸠: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第二节民法调整的对象一、民法的调整对象为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平等关系。
是民法与行政、刑法等法律规范的最为显著的区别。
2、平等主体(横向、纵向关系,民法经济法之争)3、不存在隶属关系和等级关系平等关系与服从关系(交通违章罚款;交警部门购买办公设备)。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1、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该种社会关系不以直接经济利益为内容而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
2、人身关系=人格关系+身份关系。
人格: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或条件。
人格关系是基于人格利益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人格利益包括物质性人格利益(身体、生命、健康)和精神性人格利益(姓名、肖像、自由、名誉、隐私)。
身份关系:人们基于彼此身份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身份是自然人在稳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身份利益包括亲属和监护等方面的利益。
3、人身关系的特点:(1)主体地位平等(2)专属性,与人身不可分离。
基于人身利益所享有的人身权不可抛弃和不得被剥夺、限制、转让、由他人继承;人格关系还具有固有性。
生命健康权等(3)非财产性,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但有时可转化为财产利益。
企业的名称权转让、肖像权的授权使用,人身权受到侵害而以经济利益补偿的问题。
民法确认人身关系,用民事方法保护人身关系三、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1、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指平等主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是当事人以财产为内容而发生的关系。
财产,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有体物、智力成果和利益。
作为法律上的财产,应具备以下条件:(1)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即具有经济价值。
(2)能够为人力所控制和支配。
(3)具有稀缺性,即其存在是有限的。
如果某些事物可无偿取得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无作为财产之必要,如空气等。
(4)具有合法性,须为法律所认可。
2、特点:(1)主体地位平等的财产关系。
(2)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财产关系,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
(3)民法调整财产的归属关系和流转关系。
财产关系包括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其中,财产归属关系属于静态的财产关系,是流转关系发生的前提和归宿,对应民法物权制度;财产流转关系又称为动态财产关系,是财产归属关系的手段,对应着民法的债权制度案例分析案例1.甲乡人民政府为建造办公大楼,向该乡乙工商银行贷款300万元,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到期未能清偿,于是乙银行以甲乡人民政府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2.某甲夜间驾驶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因事先饮酒过量,精神恍惚,汽车失去控制,将相向而行的路人乙撞死。
分析上述两则案例中所述社会关系是否属于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案例1中甲乡政府虽然处于管理阶层,但是其向乙银行贷款属于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二者之间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关系,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有偿财产流转关系,必须符合民法等价有偿的原则,具备民法调整财产关系的特征,所以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应该由民法调整。
案例2中的法律关系分为三层:第一,乙被撞死,乙的近亲属得以甲侵犯乙的生命权为由主张损害赔偿,此时系民事案件,由民法调整。
第二,甲违章驾车致乙死亡,甲构成交通肇事罪,得按照刑法相关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此时由刑法调整。
第三,甲酒后驾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得处以相应行政处罚,此时由行政法调整。
第三节民法的历史沿革一、罗马法的编纂及其影响(一)习惯法(二)十二铜表法(三)公民法和万民法(四)罗马法大全民法法系又称为法典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一般认为,现代民法渊源于罗马法。
所谓罗马法,一般是指古罗马奴隶制国家从形成到衰亡整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它的法律经过长期演变,成为奴隶制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后世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各时代的法律均有很大的影响。
*《十二铜表法》:时间:前451—450年,最早的罗马成文法诞生。
内容:涉及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包括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氏族继承与遗嘱、监护、所有权和占有、房屋和土地、公法、宗教法等内容。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进步性: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局限性:保留了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
*公民法:作用: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范围:限于罗马公民。
内容:(1)十二铜表法;(2)元老院法令;(3)元首命令;(4)大法官告示;(5)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万民法: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法(公民法)逐渐发展成为“万民法”。
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继位后,组织法学家编纂罗马法,从公元529年至534年,历时6年,编纂了3部法典,即《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又称《法学阶梯》)、《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公元565年,又出版了《查士丁尼新律》。
中世纪时,上述4部法律汇编合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或《罗马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罗马法除诉讼部分外,实体法分人法和物法两部分。
人法部分包括人格、家和家属、家长权、婚姻和夫权、家主权和恩主权、准奴隶等。
物法是财产关系法,主要内容有:(1)物权,包括所有权、役权、永租权、地上权、信托、质权、抵押权等;(2)继承,包括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产信托、死因赠与等;(3)债,包括契约(如买卖、消费借贷、使用借贷、租赁、劳务租赁、寄存、合伙、委托、互易、代销等)、准契约(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和私犯(类似于现代民法上的侵权行为等)。
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严禁、简明等特点。
罗马法的内容十分庞杂,既有调整政治国家的法律,也有调整市民社会的法律。
但最为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罗马私法。
在古罗马,人们认为凡涉及罗马帝国政体的法律为公法,凡涉及私人利益的法律为私法。
罗马私法有人法、物法与诉讼法之分,其中,前二者为实体法,后者为程序法。
罗马私法不仅体系较为完备,而且立法技术也很高超,其反映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法律规范也非常完备、精辟,以至于恩格斯在谈及罗马法时赞叹到“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最完善的立法”,“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至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过程发展:公民法——万民法完成:《民法大全》作用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统治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近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基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对中、日的法律制定产生影响局限维护奴隶制度;妇女地位低下二、十九世纪民法典的编纂(一)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资本主义社会第一部民法典,是近代意义上的民法形成的标志。
法国人常说:我们生活在电气时代,却和风车时代的法律生活在一起。
拿破仑本人对民法典也情有独钟,他曾自夸地说:“我的光荣不在于打胜了四十个战役,滑铁卢会摧毁这么多的胜利……,但不会被任何东西摧毁的,会永远存在的,是我的民法典。
”1799年拿破仑上台后,在稳定资产阶级政权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
1804年颁布施行的《法国民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
体例:《法国民法典》以《法学阶梯》为蓝本制定,包括序言(总则)和第一编人、第二编财产和所有权、第三编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3编,共2281条。
《法国民法典》总结了法国革命时期的民事立法经验,吸收了罗马法、法国习惯法、王室敕令以及著名法学家著作中的有关内容。
法典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大原则,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作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而适应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商品经济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法国民法典》还以其语言精炼、概念清晰、通俗易懂,立法技巧高超闻名于世。
开创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分离的先例。
(二)德国民法典——近代民法趋于完善的标志如果说《法国民法典》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民法典的杰出代表的话,那么,1896年制定的《德国民法典》则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法典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