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渭鑫-资料分析中较强专业性的统计术语的讲解

常渭鑫-资料分析中较强专业性的统计术语的讲解

3、解释实际计算中平均增长率的近似计算公式
经过第二步的讲解,可以点出平均增长率的在定义上和 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又有联系,实际上,平均增长率 ,同时进一步指出,如果题目中给出了 、 、 、……、 ,则平均增长率的近似计算公式即为:
然后继续问学员,若题目中给出平均增长率为2%,连续增长5年,那么计算公式 该怎么计算?学员肯定会感兴趣,从而给出计算公式
2、能浅显易懂地讲明白问题
可以问学员“我每个月吃多少斤肉啊?”部分学员因为不怎么做家务,所以对这个概念不是太了解,有可能会喊出每月50斤,甚至100斤的巨大数字,此时,其他同学心里已经产生疑惑“吃这么多?”为了肯定他们的疑惑,老师应该借坡下驴,问一句“老师是饭桶啊?”这样,老师就能够引导着学员走向轻松的课堂氛围,大家也能够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再告诉大家,每个月吃肉10斤、20斤就已经可以了,从而把肉的数量也确定下来,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课堂效果比较不错。反复几次,不仅把肉、菜、房的消费数量和消费价格确定下来,更是能够把总消费价格确定下来。具体如下表所示(以西安的物价水平为例):
那我们再设问,如果每年的增长率都是相同,记为r的话,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们也都能回答出

从而
这时,进行了对比之后,学员们都知道了切糕价格的几年来的实际变化是什么情况的,也知道了如果每年增长率都相同的话,又是怎么变化的,所以此时点出“如果每年增长率都相同,那么这个增长率就是平均增长率。”通常,学员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会对平均增长率的概念一下子就记牢了。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价格(每斤)
1000元
1200元
1500元
2000元
价格增长率
——
20%
25%
33%
此时,抛给学员一个问题——“2010、2011、2012这三年的平均增长率的定义是什么?”大部分学员都会认为平均增长率的定义就是3个增长率加起来再除以3,即 ,这时候我们可以明确的说,从定义上讲,这个算式是不对的,它不是平均增长率,而是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学员认为明明正确的东西为什么老师却说是错误的呢?他们的好奇心立刻就被吊起来了,都期待老师会怎么解释。从而进入第二步。
资料分析
华图西安师资中心
资料分析中的材料类型都是经济统计类的文章,因此在课堂上必然要涉及到专业术语。除了大部分比较简单易懂、考生容易掌握的专业术语外,还有一些专业性较强,考生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此类专业术语能否清晰易懂地讲解,不仅关系到考生能否掌握该术语的含义与用法,更关系到考生对讲师能力水平的信任与否。因此,必须对此类专业术语予以重视。本文以指数为例,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统计术语的讲解方法进行分析。
1、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要把陌生的、遥远的专业术语拉近到考生的身边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书本上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讲解指数时,选取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很好的方法,可以选择代表性的肉、菜、住房三个方面的消费来举例,分别找出两个不同时期它们的价格,然后进行分析比较,考察这两个时期CPI的变化情况。因为这些价格都是生活中的价格,所以学员会认为很贴近自己的生活,从而愿意进一步了解。
消费种类及数量
2006年7月
2012年7月
肉(20斤)
7元/斤(共140元)
15元/斤(共300元)
菜(50斤)
2元/斤(共100元)
4元/斤(共200元)
房(1间)
500元/间
850元/间
消费总价
740元
1350元
消费总价的指数
100
X
即:每个时期的实际值与其指数相比较都是相等的。则有
解出 ,填入表内X处。再告诉学员实际值与指数的增长率是相同的。
消费种类及数量
2006年7月
2012年7月
肉(20斤)
7元/斤(共140元)
15元/斤(共300元)
菜(50斤)
2元/斤(共100元)
4元/斤(共200元)
房(1间)
500元/间
850元/间
消费总价
740元
1350元
在得出总的消费价格后,例如2006年7月和2012年7月的消费总价格分别为740元和1350元,设问“与2006年7月相比,2012年7月的消费总价格增长率是多少?”此时,学员必然会考虑用 来计算,然而发现很难,此时,老师可以讲解,给基期2006年7月的消费总价赋予一个指数100(如下表所示),再给现期2012年7月的消费总价赋予一个指数X,然后再把指数的运算规则告诉学员,在黑板上写清楚。
一、指数的讲解
指数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统计术语,按照严格定义,指数是指统计中反映各个时期某一社会现象变动程度的相对数,通常指报告期数值对基期数值的比值。相信大部分非经济类考生在看到这个定义后会感到不易理解。想要讲好此类难以理解的概念,必须要打破其与学员之间因专业知识所造成的鸿沟,因此,我们应该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评语:
1.本文曾在第三季度被提交过,经过添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又重新提交。
2.上课的讲授过程可以写成教研文章,但并不是情景再现,而应该是授课说明。段子和引例感觉像曲艺表演,不能适合所有人,只能专人专用;知识点讲授方法见仁见智,何况学生水平因地区而异不可能都被牵着鼻子走。
3.本文价值意义不大,但文章内容可拿至教师风采大赛上展示。
由于大部分学员的数学基础都比较差,所以在看到这个定义基本上都是有点迷糊,因此,如果直接从定义讲解肯定会事倍功半的效果,得不偿失,最好能用绕着走的方法来解决,具体过程如下:
1、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首先要找到学员感兴趣的某个数值的增长率,最好是时下的热点问题,比如最近很火的切糕价格,给出其各年份的价格(可以用夸张的方法,以吸引学员注意力),然后带着学员一起找出这几年的价格增长率,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让学员练习增长率的求解,又能把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到增长率上来,具体数据如下表:
此时再问前述问题,即“与2006年7月相比,2012年7月的消费总价格增长率是多少?”学员便可一口答出增长率为82%。趁热打铁再问“消费者物价指数指数是不是指示了消费者消费总价格的变化情况?”,学员必然会回答“是!”此时,学员已经了解了指数这个陌生的概念。
二、平均增长率
再比如平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这个概念,也是学员不易理解的统计术语,其定义为:如果某个量初期为A,经过N期后变为B,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
2、清晰易懂地进行讲解平均增长率的定义
因为大部分学员都会误以为平均增长率就是3个增长率加起来再除以3,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理解平均增长率,最好在对比中进行讲解。
首先问大家,切糕价格从2009年的1000元每斤想要变为2012年的2000元每斤,这几年的过程是如何来的,同学们都能回答出是1000连续乘以几个(1+增长率)得到的,即
4.本文评定为C级。
( )
此时,学员既明白了平均增长率的在定义上与 不同,又知道了在题目中应该如何计算平均增长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员至此已经完全理解了平均增长率,从而在做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经过上述方式的讲解,学员对指数和平均增长率等较强专业性的统计术语不再疑惑,更多的是一种熟悉感,因为这个讲解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感性认识,即他们经过这个过程,能够从内心里理解这些较强专业性的概念。实际上,在授课过程中,这种方法往往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员积极性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