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字经》《弟子规》的意义《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
咱们先简单说一下三字经。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
《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背读物。
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
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
近期,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三字经》全文长达1722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1,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2,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3,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4,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5,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6,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可能讲的太深,但每个人下来至少知道我们自己和孩子的缺失。
我们也必须把这一课补上。
为什么三字经以后还又出了个弟子规,而且到底它是否重要呢,我们先想想,你愿意与不懂事的人交往吗,你为啥不愿意与他交心,更不愿意与他为伍。
谈论一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不可代替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国从远祖开始就把教育放在首位。
童蒙养正就是从学习《弟子规》开始的,最重要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其主要内容是孝亲尊师、规范日常行为、怎样待人处事,培养本有的纯善的心灵和行为,继而学习各种的知识技能,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
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而达到教育化人的目的。
因此德行乃是我们教育的真正大根大本。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文明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倡导社会安定、人人平等、团结友爱、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因此弘扬中华圣贤文化,落实加强伦理道德的教育在现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正大力提倡青少年及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广泛开展儒家教育及儿童读经班等。
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将古圣先贤留下这无比珍贵的文化宝藏,人类智慧的结晶,继续和发扬光大。
我买的看过一些书,同时个人也有一些灵觉,当然科学也在证明,好多电视频道在谈话节目里也说了。
人本身不是这个星球的,来到地球你要是不得道,你就会被唤回去,像那个动画片里的妖魔被抓回去,或者打出原型,要么就永远守在一个地方不得超脱。
人来到这个地球,要和这里的生命一致,与道和合,与天地和谐,否则就可能打人地狱,或至少不能享受人的待遇。
这是一定的。
学生不仅仅指儿童,扩大讲,凡欲学古圣先贤文化的人,都可称之为其弟子。
规即是规范。
弟子规即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
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惜的是,百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
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
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
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
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来人类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
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
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近二十世纪前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被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弟子规》教我们的是: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
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父子――父慈子孝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比如女的做事业,有很多是失衡的,不是胖就是丑,要么就长胡子,总之不和谐。
夫妻能各尽本分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这是人伦大道。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
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
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
中国传统教育总纲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总纲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学之序有五――博学;审问;慎思(所以穷理也);明辨;笃行(修身,处事,接物)。
笃行――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诚实,敬礼,不瞋,不贪,不痴);处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道义为原则,为依准;不为私利,不图己功。
只问是否合乎道义,不问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学用弟子规的重要性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文化教育为人处世的根基,弟子规里面有许多孩子日常行为规范,可指导、引导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
《弟子规》光会念、会背不管用,要能做到,每一句都要落实,坚持一生一世;学弟子规就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学一切经论是房屋里的装饰陈设。
所以学习弟子规要真正相信他的重要,深入理解实实在在去做,不光做表面,大楼构架才能坚固,久垂后世;儒家所讲孩子做人的的大道理在弟子规里可以建立根基。
《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在《弟子规》中,我有几句很欣赏,其中一句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早晨要早早地起床,晚上睡觉要晚一些,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从幼年到老年,是转瞬即至的事情,所以应加倍珍惜眼前的时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所以珍惜时光,也就是珍惜生命。
人的一生就是要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
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
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
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
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
所以,《弟子规》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思想,对当今道德教育有着积极而深刻的价值,值得重视。
(1)重伦理亲情《弟子规》在道德教育方面突出强调的孝悌二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以孝悌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孝既孝敬父母,悌既友爱兄弟姊妹。
这种强调确实是独具慧眼,以亲情维系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而与其他情感相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具有激发人心的力量。
家庭结构和家庭的稳定性是影响德育工作及德育对象的重要因素,许多社会问题则直接与家庭相关联。
而与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观念相比,目前的伦理亲情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家庭意识的淡化、家庭关怀的缺损;随着我国开始步入老龄社会,老人赡养及相关伦理问题等等。
针对这一系列家庭问题,《弟子规》重视家庭教育,重视伦理亲情的德育思想,正可被我们借鉴,用以指导今天的德育工作,滋养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