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场议论文模式示例

考场议论文模式示例

考场议论文模式示例
一、模式
三个部分,分别是提出观点(引论)、分析观点(本论)、强调观点(结论)。

第一部分:引(概括引用材料)——析(有指向地分析材料)——提(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力求简洁,约100-150字。


第二部分:二或三层次。

第一层:过(承上启下引向举例的方向,简而准。

)——例(叙述有选择性,突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情节和细节。

)——析(结合自己的观点,使用因果法、假设法等作分析。


第二层:过(承上启下引向举例的方向,简而准。

)——例(叙述有选择性,突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情节和细节。

)——析(结合自己的观点,使用因果法、假设法等作分析。


第三层:过(承上启下引向举例的方向,简而准。

)——例(叙述有选择性,突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情节和细节。

)——析(结合自己的观点,使用因果法、假设法等作分析。


(注意:如果例子内容多,可只写两层,注意正反对比;如果用例特别简洁,还能够有第四层甚至有第五层。

用例排列顺序尽按从古到今,应构思时排列好。


第三部分:比(将材料和所举的正反例子作比较分析,简洁全面。

)——联(联系现实点明意义,合理巧妙。

)——发(发出号召或自己表达决心愿望,简洁有力,鼓舞人心。


二、示例
宁折不弯的红松
在遥远的加拿大的魁北克的山上,红松虽少,却株株笔直高大,是因为他们宁折不弯;雪松虽多,却普遍矮小,是因为他们宁弯不折。

[概括引述材料,简洁,有方向性]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成就两种不同的人生。

[简洁地分析材料,概括出材料中有两种人生,为后文肯定其中一种人生作准备。

]但我认为,做人就是要像红松一样,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宁死不屈。

[提出自己的观点,用“我认为”加以突出,显得明确、响亮。

][整个部分层次分明,113字。

]
古往今来,不屈不挠的红松精神不乏典型的例子。

[承上启下,暗示将按古往今来的顺序举例。

]
时空折转,我们来到汩罗江边。

一个瘦弱的身躯在江边徘徊。

他就是楚国大夫屈原。

为什么“世人皆醉”只有他独醒,为什么他就是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和那些奸臣叛国者一样,把理想的花朵埋没。

[叙述事例强调屈原宁死不屈的人生事迹,为后文突出屈原身上所表现的红松精神作准备。

]因为,他也有着红松“宁折不弯”的品质,宁死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自己高洁的身躯。

浩浩江水,能够洗濯双脚,洗净世间一切的污垢。

屈原,毅然抱着石头沉入江水中,让自己的清白永留人间。

红松“宁折不弯”的精神,在那一瞬间,化成了永恒。

[用因果法突出屈原人生所体现的红松精神。

] 时间回到一千多年前,[承上启下,从时间的变化方面引出苏武。

]苏武持着国家交托给他的旌节,把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看得一文不值,把那段不起眼的旌节化为一段不朽的历史。

他拉着羊群在大漠黄河中且行且歌,把忠诚于祖国的信念铭记于心,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个不屈的象征。

即使是面对死亡,他也始终双手紧握节杖,没有让自己高大的身躯倒伏在大漠漫漫的黄沙中。

[叙述事例强调苏武不屈的事迹,为后文突出苏武身上所表现的红松精神作准备。

]是什么在支持着他,支持着这个充满力量的身躯呢?是那“宁折不屈”的红松精神。

对,就是这“宁死”也“弯曲”的红松精神,才让他为后世所颂扬。

[用设问方式,探索苏武所体现的红松精神,也是使用了因果法。

]清代的文天祥,[也是从时间上引出文天祥。

]面对战败的耻辱与被俘虏的现实,他果断地选择了对国家的忠诚,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示了他对敌人的不屈。

[叙述事例强调文天祥不屈的事迹,为后文突出其身上所表现的红松精神作准备。

]他像红松一样,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宁断头,也不弯下腰。

是的,大丈夫生当不屈,死又何惧?[用反问方式,强调文天祥所体现的红松精神,也是因果法。

]不但是中国人有着“宁折不弯”的精神,放眼神州之外,我们也能够看见有着红松般身躯的外国人。

[承上启下,暗示举例将从中国古代过渡到外国。

]
圣女贞德面对死亡,毫不退却,宁愿在熊熊的烈火中化成美丽的天使,也决不向敌人低头。

布鲁诺面对死亡,面对教会的死刑,他没有屈服,因为他相信真理,他在自己的“坚持”中,也走向了熊熊的烈火。

……[并列叙述两个外国名人不屈的事迹,为后文突出其身上所表现他们的红松精神作准备。

]这个个又一个不屈的身躯,都无不向我们展示着红松精神。

[用概括的方式,强调名人们身上普遍所体现出的红松精神,也属于因果法。

]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屈原、苏武、文天祥,还是西方的圣女贞德、布鲁诺,他们都像魁北克山的红松一样,虽然经历史的风雪摧残留下的并不太多,但留下的就是民族的脊梁,人类的楷模![将材料与所举的例子综合起来对比分析。

]生活是曲折而艰辛的,但无论面对着什么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没有自己的“坚持”。

[联系现实说明红松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

]山上的红松,虽然数量少,但它却以伟岸的身躯,成为山上独特的风景。

人,真的该有宁折不弯的红松精神。

[发出号召,有些虚弱。

]
【点评】修改后的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举屈原、苏武、文天祥、圣女贞德、布鲁诺等例论证“做人就是要像红松一样,苏武、文天祥、圣女贞德、布鲁诺等例论证“做人就是要像红松一样,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宁死不屈。

”用例多,中外皆有,内容具体且充实;既有事例,又结合事例和材料讲道理;扣题准确,观点明确,赞扬红松精神;点题多,首尾结合材料点题,例后结合材料议论点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