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Feminism 女权主义批评
曾林玉 SX121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
主要内容:
1.男权制简介
2.女性主义概况及女性主义文学 3.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4.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发展三阶段 5.理论主张的几个阶段 6.英美女权主义批评 7.法国女权主义批评 8.总结
The inequality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2. 20世纪70年代,“妇女中心批评”, 又叫“女作家批评” (women-centered criticism),关于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的研究, 挑战父权制传统下的经典文学书目标准 和文学史写作,父权文化权威对经典文 学书目和文学史价值尺度的垄断。重新 挖掘了大批被传统文学批评标准遗弃的 女作家及其作品。旨在创建“她们自己 的文学”,夺回重建经典文学书目和文 学史的权力并付诸实践。
2.她提出了一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 她吸收、改造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的象征理论,认 为象征秩序与父权制的社会文化秩序相联系,而 符号学则产生与前俄狄浦斯阶段,与母亲、女性 密切相关;符号学不是取代象征秩序,而是隐匿 于象征语言内部,组成了语言的内质、分裂的层 面,颠覆并超越象征秩序,这也正如同女性既处 在男性社会内部又遭到其排斥,被逐至它的边缘, 从而模糊了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界限而产生颠 覆父权制社会的作用。
她重视母性的意义,认为女人生育子女并不 意味着她不能从事专业工作,相反,生育始 终与文化活动相一致,以为在孕育生命过程 中女人能更深刻理解生命的内涵。她从解构 主义消解二元对立的立场出发,“将母性看 作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怀孕和生 育打破了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内部与 外部的对立”。
Julia Christeva
1.首先着重分析语言上、文化上妇女被压抑、 被排斥的地位。她并不一般地主张男女平等, 而显得更为激进,她甚至认为不应也不可能界 定“女人”。她认为要界定女人实际上是把女 人当物来看待,就是贬低了女性的价值与地位。 而且,她还认为,女性的这种不可界定的边际 地位,模糊了男女的明确界限,也就具有了消 解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特殊意义。
1.Male domination:in all walks of society(such as politics,economy,laws,religion,education,military and family),all powerful position is handed to male. 2.Male self-identity:the core cultural values are always connected with male and masculity. 3.Treating female as object: limit and hinder the creativity of female, not let femal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many fields in social knowledge and cultural achievement. 4. Thinking pattern of male supremacy: including binary thinking.
理论主张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73-85年,批判男权文化。这一时期致 力于描述男性如何构建了父权社会并用单一的男性 视角诠释世界。著作包括《错乱的语言》《他者女 性的内视镜》和《非“一”之性》等;
第二阶段,85-90年,定义女性主体。这一时期着 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这一主体将有别于 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著作包括《性 别与谱系》《语言学意义上的性别》《思考差异: 为了一场和平的革命》等;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发展三阶段: 1.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Kate Millett 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Kaplan、 Morse、Gilbert等 3.80年代中期以后
Kate Millett
《性政治》——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正式诞生 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 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批 评”,进而批评男性的父权制社会。 全书分三部分:性政治、历史背景、文学上的 反映 Millett主要是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 权力关系中所处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 来揭露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 策略,其重要性在于首次引入了一种女性阅读 的视角,“我们第一次被要求作为女人去阅读 文学作品,而从前,我们,男人们,女人们和 博士们,都总是作为男性去阅读文学作品。”
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 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她们的批评吸收了Derrida的解构主 义和Lacan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 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重点放在 “女性写作”上,希望建立一种标 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Christeva、Cixous 和Irigaray等。
另一方面又分析了从Jane Austin到Amily Dickson等19世纪女作家的创作,探讨了她们采 取的在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下向父权制发起 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 该书不但批判了男权文化下被歪曲和压抑的 女性形象,而且以一种新的女权视角重新阅读 并阐释了19世纪一些著名女性作家的作品,对 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 Bdauvoir 出版了《第二性》, 被誉为西方女权主义 的“圣经”。她认为 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 性是社会中的第二性, 处于附属地位。同时, 她还系统清算了男作 家作品中所虚构的 “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 曲和误解。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文学和批评活动中,妇女作家和读者被认为一直 是受压抑的。 Aristotle说,女人之为女人是因为她缺少某种特质。 Thomas Aquinas称女人是“不完善的男人”。 英国17世纪诗人Donne则将Aquinas的说法解释为: 男人以天神般的理智赋予杂乱无章的女性内容以明 晰的形式。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重视对运动有所 助益的文学。这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 彩甚浓的文化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怀疑的”研究方法, 她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既往的美 学判断的有效性。
Elasne Showalter
1977年出版的《她们自己的文学——从 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描述从勃朗特时 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传统,以 填平Austin、Bronte、Woolf等大作家之 间的断裂和鸿沟。
该书的贡献: 1.发掘了过去许多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 资料,有力地展示了女性文学的持续不断的 传统,被称为女权主义“划时代的著作”。 2.把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 群”,并根据亚文化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 创作分为女人气(1840-1880,模仿主流传 统)、女权主义(1880-1920,反抗主流传统 的价值、标准,争取自己独立价值与权利) 和女性(1920年以来,摆脱依赖对立面而转 向内心、自我发现)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90-00年,构建两性和谐。这一时 期转向尊重性别差异基础之上的主体交互性, 以寻求男女之间理想的异性关系模式。著作 有《民主始于二者间》《我对你的爱》《女 性的呼吸》等; 第四阶段,00年至今,尊重文化差异。近几 年把尊重性别差异的主张扩大到尊重文化差 异、传统差异、语言差异等更广泛的领域, 提倡在全球范围和跨文化视野更普遍意义的 尊重。
1.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 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 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2.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 的理论创造。 英国的意识流作家Virginia Woolf和法国的 Simone de Bdauvoir
1919年,Woolf发表了女权 主义批评的奠基之作 A Room of One's Own 在书中,她一方面指责男性 将女性视为次等公民,并牢 牢掌握着政治、经济、社会 和文学大权,另一方面,强 调女作家应有“一间自己的 屋子”,应争取独立的经济 和社会地位。
女性主义概况
Feminism 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 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 会权利的主张;后传到英美,逐渐 流行起来。经日本中介传到中国, 定名为女权主义,其研究着眼于男 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20世纪80年代,人们用“女性主义” 代替女权主义,含有侧重争取男女 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意思。
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现实背景:
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 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 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 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思想来源: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 很快盛行于欧美并蔓延于全球的一种批评思潮。 具有实用性、开放性、自反性。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人文社科杂志上,仅有 12篇关于社会性别的文章。 80年代达到210篇;90年代,剧增至2607篇。 2012年5月在GOOGLE上搜索“feminism”, 有六百万项相关链接,键入中文“女性主义”,也 有五百万多项链接信息。
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前期称为女权 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 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 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
1. 20世纪60年代以前,“女性形象批评” (women’s image criticism) 考察女性作家的创作,女性角色在历史进 程里产生微妙变化,女性生活经验的转 化呈现,女性的审美特质运作等等。剖 析传统男性作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失真 刻画(天使或恶魔),以及男评论家对 女性作品的批评方式。
3. 20世纪80年代“身份批评” (identity criticism) 对“女性中心批评”的反思。非白种女性批评, 新增社会性别、阶级、宗教、政治、经济,以 及个人心理生理因素等批评视角,产生了黑人 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 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多元化视角,鼓励每一 个女性个体发掘自身的独特性,边缘女性人群 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