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安徽省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安徽省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其他 (共2题;共10分)1. (5分)(2011·呼伦贝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______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______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luán,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划线字注音。

luán________峰________一霎间(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文章的空缺处。

轻轻地________在空中 ________住了天空A.浮 B.盖 C.飘 D.遮(3)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仿照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luán,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________。

2. (5分) (2017八下·高阳期末) 扩展句子。

请把下面的句子主干扩写成不少于20个字的一句话。

高阳县是纺织之乡。

二、默写 (共1题;共14分)3. (14分) (2015八上·诏安期中) 按要求填空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②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③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________,________。

(《长歌行》)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⑤《望岳》中诗人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不但要攀登泰山极顶,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⑥《春望》中写战争持久,渴望亲人团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⑦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桃花源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

”一句对此作了印证。

三、名著导读 (共1题;共2分)4. (2分)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哎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________——著名钢琴大师;________——英语特级教师。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5. (7分) (2019七上·遵义月考) 阅读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 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寞”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

B . 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C . 本诗是咏秋之作,所写景虽明丽畅快,但仍未摆脱“悲秋”的情调。

D . 细读此诗,约略能感觉到诗中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6. (14分)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秦王怫然怒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③秦王色挠④长跪而谢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①秦王怫然怒________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_③秦王色挠________ ④长跪而谢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0分)7. (25分)(2018·梧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和那道坡宋向阳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

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

“你对车倒挺上心啊。

”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

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

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

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

”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

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

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

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

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

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

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

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

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

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

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

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

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

”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

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

”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

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

”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

”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

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

”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

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

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

”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

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

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

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

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赏析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愁得像下蛋的母鸡。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请写出题目“父亲和那道坡”的含义。

8.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写作顺序?有何作用?(3)文章第一,二两段反复写到母亲要推“我”去看北海的菊花,为什么?(4)第三段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5)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着重写北海的菊花?七、作文 (共1题;共5分)9. (5分) (2019七下·桐庐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