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 个)古代寓言故事(一):拔苗助长宋国有个农夫,做事情性子很急。
有一年,庄稼种到地里后,农夫每一天到田里去看。
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才长出一点点嫩苗。
又过了半个月,禾苗仍旧只长高了一点儿。
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将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里人说:“今日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忙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呢!”他的儿子听了,感到很纳闷,就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阳晒蔫了,全都枯死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我的规律,仅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违背了客观规律,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也必然会失败。
古代寓言故事(二):狐假虎威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日的午餐又能够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明白今日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必须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能够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貌。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我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此刻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老虎并不明白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我,反而所以相信了狐狸的谎言。
狐狸不仅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并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
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古代寓言故事(三):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齐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之后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那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
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比较来论。
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
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期望君王必须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
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
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我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古代寓言故事(四):哀溺古代的永州在今日的湖南省零陵县,那里的老百姓都很会游泳。
一天,永州的河水突然暴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正在横渡湘江。
行到河中央时,船漏了,所有的人都落入水中,在水里游着。
其中一个人竭尽全力地游着,但不像平常那样游得快。
他的同伴说:“你平时是游泳最好的,为什么今日落后了?”他回答说:“我腰里缠着一千钱,太重了,所以游不快。
”他的同伴说:“你为什么不扔掉这些钱?”这个人顾不上答话,只是摇摇头。
过了一会儿,他游得更加吃力了。
已经游上岸的同伴们向他大声喊道:“你真是太蠢了。
性命都快保不住了,还要那些钱有什么用呢?”这个人还是吃力地摇摇头,不肯丢下腰间那捆钱。
结果,他被淹死了。
【说明】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过分贪图钱财,甚至为了钱财不要性命的人。
古代寓言故事(五):阿豺论折箭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这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
”然后他把儿子们拿来的箭放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阿豺的同胞弟弟慕利延过来了。
阿豺对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折断试试。
”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
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齐折断。
”慕延利竭尽全力,怎样也折不断。
阿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
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国家就必须牢不可破。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了“单者易折,众者难摧”的道理。
古代寓言故事(六):卫人嫁女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
为人妇而出,常也。
其成居(白头到老),幸也。
”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
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卫国有个人,当他的女儿出嫁时,教导她说:“(到了婆家),必须要多积攒些私房,做人家的媳妇被遗弃回娘家,是常有的事。
不被遗弃,夫妻能够白头偕老,这是侥幸的。
”他的女儿到了婆家后,果然拼命积攒私房。
婆婆嫌她私心太重,于是把她赶回娘家了。
这个女儿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带的嫁妆还要多一倍。
她的父亲不责怪自我教女不当,反而自以为聪明,认为这样能够使家里更富有。
如今做官的人当中那种贪赃枉法聚敛钱财的,正是和这类行径一样呀。
《韩非子.说林上》的这篇寓言,主要要说明,人性自利,过度的为自我的利益研究,于是就忘了自我应当扮演的主角。
从而揭露贪官污吏惟利是图、寡廉鲜耻的丑恶面目和内心世界。
它也说明另外一层意思。
寓言里的这位父亲,如果真的为女儿幸福,就应当研究,怎样让女儿婚姻幸福,合家美满;而不是让女儿多聚攒钱财,防止被休。
由于卫人教导女儿的出发点自私、错误,导致女儿“一向偷偷地积攒私房钱”,最终真的被休掉了。
这则寓言也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极大。
古代寓言故事(七):涸辙之鱼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
他说:“能够,待我收到租税后,立刻借你300 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
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日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
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先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之后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
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
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能够,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样行呢?”“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
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
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
老实人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古代寓言故事(八):古时候,人们每到必须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
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
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貌,我真不忍心看了。
把它放了吧!”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这怎样能够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之后说:“这样貌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
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
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可是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古代寓言故事(九):强取人衣宋有澄子者,亡缁(黑色)衣,求之。
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
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吾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繟缁也。
以繟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译文是这样的。
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丢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去寻找。
他看见一个妇女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就拉住她不放,想把她的衣服拿过来,说:“刚才我丢了一件黑衣服。
”那妇女说:“先生虽然丢了黑衣服,可我穿的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我做的呀!”澄子说:“你还是赶快把你穿的衣服给我。
我刚才丢掉的是件纺绸黑夹衣,你穿的可是是件黑布单衣。
拿单衣换夹衣,难道不是便宜你了吗?”人们常说的强盗逻辑,大概也就是这样。
但不明白澄子这个人,到底是强盗,还是无赖。
占别人便宜,还振振有词,强词夺理,胡搅蛮缠,编造荒谬逻辑。
澄子之所以这样,表面来看,好像逻辑思维混乱,实际上是强烈的私有欲、占有欲使他发了疯。
这和阿Q 偷了尼姑庵里的萝卜之后对小尼姑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两个人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古代寓言故事(十):酒徒遇吝啬鬼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
嗜酒者曰:“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
”故人曰:“吾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
”嗜酒者曰:“谅第二三十里耳。
”故人曰:“敝寓甚陋,不堪屈尊。
”嗜酒者曰:“但启户就好。
”故人曰:“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
”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
”故人曰:“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
”嗜酒者目瞪口呆。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嗜酒的人,忽然遇到友人,他的友人是个极端吝啬的人。
嗜酒的人说:“期望到你家和你谈谈心,又口渴又心烦,茶也能够酒也能够,只求解渴罢了。
”友人说:“我的家离这很远,不敢劳烦您的腿脚。
”嗜酒的人说:“料想只可是二三十里罢了。
”友人说:“我家十分简陋,不能委屈了你的尊严。
”嗜酒的人说:“只要门开着就能够了。
”友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
”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
”友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齐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