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迷、控己、若水做人要做到勿迷、控己、若水。
勿迷---不要沉迷于任何事物,当你被迷惑时就会影响你的判断和决策。
控己---不是简单的控制自己,控制自己太小儿科,而是说要能自己掌控自己。
不要被别的什么事物来掌控{如金钱权利或各种欲望那么你就处于一种不自觉的危险之中了}若水----老子说水是最接近于道的事物,观察水的特性,像水学习。
如水的统一性,水永远都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奔流不息--水的团结。
水的融合性---水能溶解任何物质,只是快慢问题---消灭一个东西还要伤自身,所以最好是影响融合它,使自己更强大。
水的重要性,任何生命体都离不开水,你的存在价值越大,你就能越强大。
水的无常形,水是地球上唯一一种能同时以气态、液态、固态3种形态存在的物质,它没有特定的状态和形态,完全随周遭环境而变---变与不变,都是为了生存或者说为了存在。
水的忍耐性,当前进的路上有障碍物时,他从来不急躁,不冒进,而是悄悄地积聚力量,不张扬,等待时机。
这位大哥心里已经被怨和恨掌控、厚积薄发、结果造成人间悲剧!处在这种危险中的人不妨去名山大庙大观山中怡人清静的环境和可能碰到不出世的悟道高人就可化解你的怨恨和烦恼指引迷茫人生。
俺前年去张家界旅游五雷山的五雷观见了一位道长,他问我你求什么签,我开玩笑说问道。
道长说:‘请问。
我问“今世为人,何为?老道答:勿迷、控己、若水,前两样可道,后一样不可道要悟,水之奇特占地球十之七八,非大德而不可为也。
就是悟之一二也会受用无穷,为人处世若水以水为榜样就不会错了!当时听了豁然开朗,真的感觉遇到高人了。
出自老子《道德经》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
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
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网友解释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
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用水来比喻上善。
上善就好象是水,滋润帮助所有的事物,不分别高低善恶。
就是说不会歧视有罪恶的事物,对有罪恶的事物一样帮助而不舍弃毁灭。
存在于众人所厌恶不屑的地方,示现卑微的样子,所以说水是相近于道的。
这话出自道德经,说的是会修行的人就像是水一样,水是怎么样的呢?“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已无尤”,就是说水可以滋润万物,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水利万物,并不是挑挑拣拣,利这个不利那个,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水没有分别的心,普利万物,心胸开阔!二,虽是利益万物,但从来不显示自己的功劳,不求什么回报,不把自己利益了万物的事放在心上,我只是去利益万物,从不想万物会对我怎样!处众人之所恶水往下流大家都知道,处在人都厌恶的地方,比如说下水道,化粪池……,从不与人争,因为自己在最下面,所以才没有顾虑,不用担心。
这句说的是,我要在心里把自己放在最下面,并不是说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最下面,而是说我们的心该特别的谦卑,能够平等的对待周围的人乃至万物!故已无尤自己做到了这些,心地自然清净安乐!智慧的人应该向水学习,象水一样!水有三大优点,第一是能够滋养万物;第二是本性柔弱,顺自然而不争;第三是自甘卑下。
水性柔弱,能方能圆,坚忍负重,居卑忍辱,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绝不和别人争名夺利。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化释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
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
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
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居善地,守拙。
水是万物之根本,它滋润了万物,论功绩,丰碑颂词决不可少,炫耀的资本更是丰厚异常。
但他却总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人,从不张扬,甚至永远从高往低流。
如此谦逊,不似土地,垒起一座座高山俯视一切,更不似空气占领所有空间。
心善渊,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包容一切,托起一切,从未主动将任何事物排除在外,它渗入树木、青山、土地,将一切包容与心中。
与善仁,齐心。
水的凝聚力,不可谓不强。
汇流成河,聚河成湖,合湖成海,力量越聚越强,正所谓“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言善信,透明。
水本身就是无色透明的,将一切展露出来,让你可以完全认识他,相信他。
因为你看到了他的清澈和纯洁。
正善治,公平。
术是公平、公正的,无论你将他置于金碗银盆,还是石锅木杯之中,他都不会挑三拣四,不论将它斜置,还是倒置,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也无疑是公平的表现。
事善能,坚忍,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无疑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
长江自西向东流入大海,途经多少曲折、坎坷。
最终以坚韧的性格,完成大江东去的任务。
动善时,灵活。
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有时奔放,有时平静,有时粗犷,有时妩媚。
雨雪互换,冬夏不同,适宜时间变换。
“厚德载物”的含义“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还有一个比较不错“天道酬勤”中国有句古话:天道酬勤。
意思是:上天一定会让那些勤勉的人,有所收获。
其实,这句话只不过是安慰人的。
...那么,纵使“天道酬勤”只是一个注定落空的梦想,也让我们满怀热情地去期望。
因为,有梦的人,才有希望。
...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出自《论语》“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所以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厚德载物释义: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厚德育人大意: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
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
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
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
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
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
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
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
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
天高行健,地厚载物。
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上善若水之认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