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分析笔记全集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认读与理解能力点击一、认读与理解能力基本要求概述二、语言知识认读解题点击(1)书写规范的掌握与运用(2)近义词、反义词的辨识①近义词:指意思相近、词性相同的词语②反义词: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反义词应是同一类词,形容词里的反义词最多,其次是动词。
如果某个动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它就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反义词。
但在—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词只能有一个意义,只能根据这个意义来辨识反义词。
解题:需要注意的是,词性需要一致;同一个词语,属性变化时,其对应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也应有相对的变化。
(3)修辞方法的辨识[7种]①比喻:比喻就是平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比喻—般包括三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
★明喻:明显打比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像”、“如”、“好比”、“仿佛”等比喻词。
★暗喻:暗中打比方,把被比事物和比喻物的关系隐藏起来,常用“是、成、成了、变成了”等比喻词把两者联系起来。
★借喻:不露比喻的痕迹,直接用比喻物代替被比喻物,被比喻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解题: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具有(喻体)的特点。
②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关键动词)。
解题:生动形象地赋予(某—事物)以人的动作、语言、情感等,更亲切直观。
③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致的旬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几个反问句或拟人句等并列组合在一起,也可以组成排比句。
解题:1、增强语气语势、节奏鲜明。
2、突出强调(赞扬、歌颂)了……的观点(情感)。
④夸张:解题:1、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2、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⑤设问(自问自答):解题:1、引发读者关注与思考。
2、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
⑥反问:解题:1、增强语气语势。
2、强烈地抒发(强调)了…,情感(观点)。
⑦对比:解题:1、通过正反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
2、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三、词句含义与作用理解解题点击(1)词语的理解①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必须从文章具体语境出发,去作深入的思考,不可搬字典义解题:1、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位置”。
2、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明确该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所指”(表层含义)。
3、从“写作意图”的角度来揣摩该词语的深层含义。
②词语的指代:某个词语在一段文字材料中所指的是什么,或指代的是什么。
★要特别注重词语所在句子的上文,当然也不能忽视下文。
解题:1、联系上下文,“一般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答案在前面的句子里找。
2、如果是“短语构成的指代”,答案就不一定了。
③词语的选择与比较★联系语言环境,联系全文。
解题:1、联系上下文,选择“含义正确”的词语。
2、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写作意图的角度来确定“最佳答案”。
文中某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能否换作其他词语),为什么?解题:1、词诱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
2、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4、词语在修辞手法上的运用(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备注:解题的第1、2点,在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中运用较多;在答题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严密性”、“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严密性、逻辑性”来进行词语赏析)④词语的填写解题:1、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确定补写词语的属性。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⑤词语的作用:指某个词语在文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目的有: ①突出或强调某种思想情感。
②让语言表达更严密。
③起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
解题:1、从表情达意(内容)上看:①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②渲染(营造)…的气氛(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的形象。
③点明主旨……④突出强调中心……2、从篇章结构(写法)上看:①总领(起)余文/总结全文。
②承上启下(过渡)/引出下文。
③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⑤作铺垫(打伏笔)。
⑥点题(题文照应)。
(2)句子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基础在于掌握句子的语法意义,重点在于把握句子的语境意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而后者需要具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中考的重点也在考查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具体表达效果。
①句子的含义★把握句子的含义往往从句子结构切入、从关键词语切入、从修辞特点切入、从标点符号切入、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切入。
★句子含义的理解是多方面的,除了透过表层理解深层含义外,许多试题从分析原因角度考查句义的理解。
解题:1、找到句子在文中的“具体位置”。
2、理解句中“关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明确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所指”(表层含义)。
4、从“写作意图”的角度来揣摩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
②句子的作用:主要指句子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有提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点题、揭示中心等。
有的句子作用是从表现手法角度来理解的,如运用了修辞、说明方法、论证方法、描写方法等表现手法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解题: 1、从表情达意(内容)上看:①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②渲染(营造)…的气氛(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的形象。
③点明主旨……④突出强调中心……2、从篇章结构(写法)上看:①总领(起)余文/总结全文。
②承上启下(过渡)/引出下文。
③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⑤作铺垫(打伏笔)。
⑥点题(题文照应)。
③句子的比较★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应仔细辨析句子之间表述上的差别,这是进行比较的基础。
然后判断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比较,再根据这种类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答题。
④句子的赏析★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是从句式角度赏析句子。
句式通常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常见的句式有:(1)从肯定否定的角度看有肯定句与否定句;(2)从句子的表达语气来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3)从句子形式是否整齐匀称角度看有整句和散句,等等。
★二是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句子。
许多句子常常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不同修辞方法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三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句子。
如描写、抒情等。
★四是赏析句子的其他特点,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如语言风格,包括准确生动(或平实)、严密、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
解题:1、一品: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2、二品:句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三品:句子对体现文章主旨的作用(从“表情达意,的角度看句子的作用)。
⑤句子的寻找★句子的寻找,就是指从文中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
这种题型的要点在于从文中找现成语句,而不是自己想出一句话进行填写。
因此要原原本本从文中摘抄,不能随意改动。
另外,回答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仔细辨析题干要求,如果审题不清,就会答非所问,找错对象;二是仔细阅读文章,先粗读,后细读,不能有遗漏。
★句子的寻找要注意“寻找照应句”这类试题,这是发生错误率较高的一种题型。
所谓句子的照应,就是指前后语句的意思或上下文的内容有联系,有的是同一意思的反复,有的是前因后果关系,有的是前后呼应关系,等等。
⑥句子的填写★要正确填写句子,关键是顺着原文的思路,切合原文的语言特点,使所填的语句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切合。
解题:1、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寻找补句的“样句”;2、根据“样句”,做句子仿写;3、结合具体语境,补句应做到句子通顺、文意通畅。
⑦仿写句子解题:1、一仿:样句的“句式结构”;2、二仿:样句的“修辞手法”;3、三仿:样句中“词语之间的关系”。
(3)修辞与标点作用的理解①修辞方法的理解★比喻的基本作用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1,。
就应该抓住喻体的特点,唤起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联想,并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
★拟人的基本作用是使读者对无生命的事物获得亲切的感受,有时也间接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
因此抓住人的情感,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才能理解拟人的表达作用。
★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使读者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加强表达效果。
★夸张的基本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等。
应该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夸张的修辞作用,而不能用客观的真实性去看待。
★设问由“问”和“答”两部分组成。
应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述回答的内容,而要先设问。
一般而言,设问的基本作用是提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表达的语气,体现较浓的感情色彩。
★对比,是将事物的不同点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不同点,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②标点符号的理解★我们应重点掌握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
★中考关于标点符号的作用曾出现如下几种题型:—是给一段文字中空缺处加标点符号,以此考查文意的理解和标点的用法。
二是辨别某种标点在句中的作用,往往采用选择题的方式。
三是与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相结合,结合标点的运用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区别问号★1、选择问一般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用逗号。
2、连续问要在每一个分句的后面都用问号。
3、有疑问词,没有疑问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4、疑问句主谓语倒置,问号放在句末。
解题:1、表疑问语气。
2、表反问语气。
3、表惊讶(不可置信)的心理。
4、表达自己的某个请求。
5、征询对方的应允。
6、渴求对方的响应。
7、表试探的语气。
分号和逗号★并列分句的停顿,若分句较单一、简短,中间用逗号,反之用分号。
逗号和顿号★1、并列短语间用逗号,并列词语间用顿号。
2、表约数的相邻整数之间不用顿号。
3、若所举的不是同一类,不能用顿号,只能用逗号。
引号和引文末了的点号的搭配★1、若是完整的照录别人的话,末了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
2、如果得部分引用或虽全部引用,但只把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则原文后面的点号删去,另在引号外应停顿的地方加上适当的点号。
“说”字后面标点的变化★主要原则是:“说”在语言前,用冒号;“说”在语言中,用逗号;“说”在语言后,用句号。
(注意:要是一个人所说的语言。
)省略号★A表文中省略的部分。
B表话语的断断续续。
C、表话未说完。
(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
)解题:1、文章内容的省略。
2、思维的延续(思考、想)。
3、话语的断断续续。
破折号★A、表解释说明。
B、表意思的递进。
C、表意思的转折。
D、表语言的中断、延长。
(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都可以表示解释说明,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解题:1、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
2、语意的转折。
3、话题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