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从《左传》看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文章摘要:本文以《左传》为主要研究史料,以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观测活动及其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春秋至汉的著作为辅助史料(《吕氏春秋》、《公羊传》、《尚书》、《礼记》、《国语》、《史记》、《周礼》),初步总结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介绍了二十八星宿的组成,探究了其来源于作用;介绍了十二星次与十二星辰的组成、来源和作用,涉及了春秋时期人们对流星和彗星的观测。

总结了当时主要的天文观测方法和观测对象,总结和列举了《左传》中记述的天文观测对历法、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影响,并粗浅归纳了从中反映出的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观念。

正文:《左传》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春秋史书,不仅仅为人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提供了详细的史料,更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科学知识水平。

《左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其中包括天文历法、日月运动和星辰运动。

我主要从星辰运动这一方面来浅议当时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天文观测活动和天文现象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占卜活动的影响。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认识水平从《左传》中可以看出,人们当时将周天划为二十八星宿、十二星次和十二辰。

以此来辨别、划分星辰,以及观察、计算、预估星辰运动的轨迹。

”正如《周礼.春官.冯相氏》中记述:“冯相氏十有二岁,十有二日,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古人因日月五星运动于黄道、赤道附近天域,古人遂将附近星空划分为28个天域,用来度量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

月亮每天约走一宿,土星每年移动一宿。

宿又称舍,就是日月五星所停留的地方。

《吕氏春秋.圆道》:“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圆道也。

”自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五星视运动方向相同,依次为东宫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左传.桓公五年》:“启蛰而郊,龙见而雩。

”《左传.僖公五年》:“丙之晨,龙尾伏辰。

”杨伯峻注:“龙尾即尾宿,为苍龙七宿之第六宿,有星九,均属天蝎座。

”反映了春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自:《认星识历》北宫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蛇乘龙,宋、郑必饑。

玄枵,虚中也。

枵,耗名也。

土虚而民耗,不饑何为?”杨伯峻注:“玄枵相当女、虚、危三宿。

虚、危以为蛇。

龙行疾而失位,出虚、危宿下,龙在下而蛇在上。

”)反映了冬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源:《认星识历》西宫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反映了秋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自:《认星识历》南宫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左传.襄公九年》:“古之火正,或食”杨伯峻注:“鹑火,即柳、星、张三宿,柳宿即鹑火,心宿即大火,”“神龟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

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

”杜注:“南为朱鸟,鸟尾为帑。

”杨伯峻注:“朱鸟即朱雀,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之总称。

鹑火在二十八宿中为柳、星、张三宿,鹑尾为翼宿与轸宿。

”)反映了夏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自《认星识历》在各宫之间跨有银河,《左传昭公八年》:“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

”尔雅.释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

”杨伯峻注:“汉津即银河,古亦谓天河。

但是四宫并没有均分星空,其所占度数有长有短,对于这个现象,学者德莎素认为,四宫的划分是根据不同季节所看到的星象图划分的,我国黄河一带的实际气候,春、秋短而夏、冬长,所以东方七宿和西方七宿总度数比南方七宿、北方七宿总度数狭得多。

在《左传》记述中讲到星宿时偶尔会出现多星一名,一星多名的现象。

例如《左传.桓公五年》:“。

鹑之贲贲,天策火享火享,虢公其奔。

”鹑即柳宿,为朱鸟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均属长蛇座。

《左传.昭公一年》:“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杜注:“辰,大火也”。

大火即心宿,又称商星。

《公羊传.昭公十七年》:“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极亦为大辰。

”何休解诂:“大火谓心星,伐为参星,大火与伐,所以示民时之早晚。

”可见辰有多重意义,一指心宿,二指参宿,三指北极星,四指日月交会之处。

在通过《左传》考查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认识水平和天文观测活动时要注意辨别区分。

从《左传》、《国语》和《诗经》的记叙中,已经提到角、亢、氐、房、火(心)、箕、斗、牛、女、危、定(室、壁)、昴、毕、参、柳、虚、翼、轸等星,《国语》中甚至已经由二十八星宿的提法。

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也已经大致掌握了二十八星宿中大部分重要恒星。

而二十八宿全部名称首见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约公元前170年的帛书,可见至迟在战国时代,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完备。

郑文光从二十八宿其产生源头作为划分依据来确定二十八星宿产生的年代,他认为以鹑火观测标志代替了大火为观测标志,在殷商末世,即公元前十一世纪,此时,春分日初昏,整个南宫朱雀展现在南中天,而鹑火一次正当午位,也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整个“春天的天文学”体系形成。

这也是二十八宿作为一个体系诞生的年代。

在古代的天文观察中,有两颗非常重要的星即“木星”和“火星”,这两颗星是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因而能够被古人观察到它的星体和移动轨迹。

古人更是根据木星的移动轨迹来划分十二星次的。

《左传.襄公九年》:“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

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隧之岁,寡君以生。

’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

’”杨伯峻注古人化周天为十二次,以为木星一年行一次,十二年满一周天,故十二年为一星终,而用之纪年。

《说文.止部》:“岁,木星也。

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因此,古人根据木星移动轨迹将天赤道带均匀地分成12等分,使冬至点正处于一分的正中间,这一分就是星纪。

从星纪依次向东为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统称十二次。

十二次创立与春秋或更早的时期。

十二星次自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

《尔雅.释天》:“营室谓之定,娵訾之口,营室东壁也。

”即从星纪对应二十八星宿中的斗、牛,之后依次对应。

除了十二星次之外,在春秋时期就存在的划分天赤道的方法还有十二辰。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无冰。

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饑乎!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

以有时灾,阴不堪阳。

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

宋、郑必饑。

玄枵,虚中也。

枵,耗名也。

土虚而民耗,不饑何为?’”杨伯峻注:“次者,日月所会之处。

日月每年相会十二回,因分十二次,与十二宫相当,每次三十度。

中国古天文家,初则以岁星纪年,而又以十二支配之,十二支又谓之太岁。

”因此十二辰的划分与一年中太阳与月亮回合12次有关。

《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

”古代中国将天赤道、黄道附近的区域从东向西划分为12个相等的部分,分别用12个地支的名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古代有一种太岁纪年法,假想一种叫做太岁的天天体,在天空中运行的方向与岁星相反,但运行速度是均匀的,每12年运行一周(与古代认为的木星的恒星周期相等)。

十二辰列顺序与太岁运行方向是一致的,太岁每年恰好移动一辰,故十二辰也用于太岁纪年法。

汉代前后将十二辰用于记时,即将一天划分为相等的12个时辰,太阳在天空中从东向西移动相当于一辰的角距离所需的时间就是一个时辰,因此各个时辰的名臣也用十二地支的名臣来命名。

此外十二星次与十二辰相互对应。

《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

南师不时,必无功。

’”杨伯峻注:“天道为木星所行之道。

次年木星在黄道带经过娵訾,于十二支中为亥,故云天道在西北。

”由此可见玄枵对应子,依次一一对应。

下面我们通过列表来看一下十二星次与十二辰、二十八星宿、西方十二星座划分的对应关系。

注:十二次与十二辰旋转方向不同,十二次自东向西旋转,十二辰自西向东旋转。

图片资料来源:《认星识历》此外,《左传》中记载了许多天文景观,流星、彗星。

庄公七年经曰:“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记载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所发生的流星雨现象,并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琴流星雨纪事。

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

”公羊传:“孛者何?彗星也。

”星孛即彗星。

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哈雷彗星平均每隔七十六年行近太阳一次,肉眼可见。

自此至清末二千余年,出现并有记载者共三十一次。

此次记载中除了涉及到彗星之外,还涉及到了北斗星,古代北斗属紫微垣,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人们对于北斗的认识很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北斗的记载。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

”辰谓斗柄,斗柄指申,于周正为九月,而日食传书十一月,相差两月,故认为当时主管历法者有过失,两次应置闰而未置。

可见北斗星的斗柄在古代还被用来计算历法。

此外还有多次有关彗星的记载:昭公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

申胥曰:‘慧所以除旧布新也。

’”昭公二十六年传:“齐有彗星,齐侯使祷之,晏子曰:‘无益也。

’”哀公十三年经:“有星孛于东方。

”此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的该天象报告方法与术语:(1)“昏中”或“昏正”:观察初昏时分正南天空的显著星象来预报季节。

(2)“旦中”或“晨正”:观察黎明时分正南天空的显著星象敬授民时。

(3)“见”或“出”:观察黄昏时分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星象。

(4)“朝觌”:观察黎明出现在东方的星象。

(5)“伏”:观察初昏落下两方地平的星象来推断季节气候。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

春秋时期,二十八星宿作为一个体系已经诞生,且其中的大部分重要恒星已经被大家所熟知。

除了二十八星宿之外,还有十二星次和十二星辰两大体系。

三大体系相互对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春秋时期的周天划分结构系统。

二十八星宿起源于对日月五星所在位次的观察,部分学者认为,其划分主要来自于月亮,月每日宿一宿,也有学者认为,主要来自于土星,土星每年行一宿。

十二星次是根据木星的运行状况而对周天进行划分的系统,十二辰则是根据太阳与月亮相会之所均匀划分周天。

在这个天文系统之中,人们较多的关注了大火、鹑火等星,其主要源自于商代以大火作为主星的传统。

除了这个庞大的天文系统之外,木星即岁星是春秋时期天文活动中观测最多、人们了解最深入,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行星。

中国传统星官命名也在这个时期基本完成。

春秋时期的天文观测活动极其影响从《左传》我们可以看到天文观测时春秋时期国家一项重大活动之一。

在周王朝和诸侯国中都设有天官。

天官之地位甚至与卿并列。

《左传.桓公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不书日,官失之也。

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

日官居卿以致日,礼也。

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杨伯峻注:“天子日官盖即太史。

执掌天象,朝位特尊,虽不在六卿之数,而位从卿。

”足以见日官地位之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