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大学生的婚恋观研究调查【摘要内容】: 大学生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事关他们今后的婚姻家庭生活,对社会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力图深入了解学生的婚恋观现状,并提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吸收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积极因素等方面入手,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婚恋观是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
大学生婚恋观主要通过恋爱动机、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性爱择抉观等七个方面体现出来。
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知识分子的婚姻家庭状况。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
在使更多的人能够上大学且赋予在校大学生更多权利的同时,这些新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政策,也引发了大学生对于婚姻、恋爱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自杀的事件,不断被报道,人们在遗憾感慨的时候,更多引人思考。
本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1.研究的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了解大学生恋爱现状。
第二,从恋爱动机、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性爱抉择观七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婚姻观。
2.研究意义:第一,是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与指导的现实需要;第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的需要;第三,能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依据。
3.研究对象及方法3.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多段抽样方法,在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洛阳理工学院王城校区、开元校区三个校区进行抽样。
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回收率为93.5%。
大一68人,大二79人,大三40人。
男生94人,女生93人。
调查对象为这三个校区的四年制本科生。
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理工学院的主要院系集中在这三个校区,所以在这三个校区发放问卷。
鉴于临近毕业季,大四已经离校,大四学生不在我们的调查范围。
3.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恋爱动机、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性爱抉择观七个因子,共29个问题。
问卷在参考西南大学的问卷的基础上,不断修改确立问卷初稿。
问卷进行了试调查,根据被调查者意见和咨询老师意见后,进行修改确立最终问卷。
4.调查结果和分析4.1恋爱观4.1.1恋爱现状从恋爱经历看,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8.9%的人正在恋爱,有21.9%的人表示“曾经淡过,现在暂时没有谈”,另有32.1%的人表示“还未恋爱也未考虑”。
可见,在大学中,恋爱现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七成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只有近三成的大学生没有恋爱经历,这也是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同步的。
4.1.2恋爱动机$恋爱动机频率响应个案百分比N 百分比$恋爱动机a寻找人生伴侣129 34.1% 69.0%寂寞感情寄托78 20.6% 41.7%证明自己的魅力26 6.9% 13.9%生理和性的需要37 9.8% 19.8%同学父母的影响45 11.9% 24.1%经济需要8 2.1% 4.3%恋爱游戏15 4.0% 8.0%其他40 10.6% 21.4%总计378 100.0% 202.1%从恋爱动机看,排列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寻找人生的伴侣”、“因寂寞而寻找感情寄托”、“同学父母的影响”、“生理和性的需要”证明自己的魅力。
总的来说,大学生恋爱的盲目性因素在减少,情感因素在大学生恋爱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寻找人生伴侣体现出实用主义,而寻求精神寄托反映了大学生恋爱中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有出于非爱情因素而恋爱的,如生理需要、排遣寂寞、排除孤独、寻求刺激、好奇、从众等,也反映出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并不纯,恋爱目的不明确,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出现复杂多元化的趋势。
$择偶标准频率响应个案百分比N 百分比$择偶标准a外貌109 12.8% 58.3%人品168 19.7% 89.8%经济收入55 6.5% 29.4%地位22 2.6% 11.8%能力110 12.9% 58.8%学历39 4.6% 20.9%信仰24 2.8% 12.8%爱情91 10.7% 48.7%身材39 4.6% 20.9%贞节24 2.8% 12.8%婚史23 2.7% 12.3%家庭收入17 2.0% 9.1%有相同收入72 8.5% 38.5%亲友意见25 2.9% 13.4%相同城市34 4.0% 18.2% 总计852 100.0% 455.6%4.2婚姻观4.2.1择偶标准$择偶标准频率响应个案百分比N 百分比$择偶标准a外貌109 12.8% 58.3%人品168 19.7% 89.8%经济收入55 6.5% 29.4%地位22 2.6% 11.8%能力110 12.9% 58.8%学历39 4.6% 20.9%信仰24 2.8% 12.8%爱情91 10.7% 48.7%身材39 4.6% 20.9%贞节24 2.8% 12.8%婚史23 2.7% 12.3%家庭收入17 2.0% 9.1%有相同兴趣72 8.5% 38.5%亲友意见25 2.9% 13.4%以往公布的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恋爱的功利性是比较强的,但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结果否认了人们这种固有的看法。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恋人最主要的标准是“人品”,占19.7%;位列第二的是“能力”,占12.9%;位列第三的是“外貌”,占12.8%;位列第四的是“爱情”,占10.7%, 位列第五的是有相同的兴趣” ,而“家庭收入”、“个人经济”、“地位’、“学历”等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生恋爱有健康的选择标准,把品性、感情和能力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但是,从调查数据我们也发现另一个新的现象,当代大学生选择恋人的标准又是比较反传的,以往被多数人视为重要条件的贞操、年龄、学历都被忽视了,被放在并不重要的位置上。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对选择恋人标准的认识更加成熟、理性和客观。
4.2.2婚姻倾向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对待什么时候结婚时,有90.4%的人选择毕业几年后,有一定经济收入之后在结婚,在对待你打算怎么解决婚后住房问题上,有62.6%的人选择贷款买房。
大学生的婚姻观趋于理性,注重现实。
在考虑实际情况后,选择适合自己的结婚时间和买房方式,自立性越来越强。
4.3.1性爱观a14恋爱亲昵程度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牵手 16 8.6 8.6 8.6 接吻 70 37.4 37.446.0 拥抱47 25.1 25.1 71.1 可抚摸敏感部位 16 8.6 8.6 79.7 发生性行为 38 20.3 20.3 100.0合计187100.0100.0a22怎样解决婚后住房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有效不考虑住房问题 28 15.0 15.0 15.0 与父母合住 23 12.3 12.3 27.3 靠父母买房 8 4.3 4.3 31.6 贷款买房 117 62.6 62.6 94.1 租房 11 5.9 5.9 100.0合计187100.0100.0接吻33 37 70拥抱21 26 47可抚摸敏感部位7 9 16发生性行为26 12 38合计94 93 187a28对婚前性行为看法* a1性别交叉制表计数a1性别男女合计a28对婚前性行为看法赞成49 19 68不赞成45 74 119合计94 93 187随着社会两性思想和观念的开放,大学生的两性观也日趋开放,两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两性观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在恋爱过程中可以接受的亲昵程度”,37.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接吻,8.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可抚摸敏感部位,20.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发生性关系。
选择“发生性关系”选项的男生占27.7%,女生仅占12.9%%;从中可以看出恋爱过程中,男生对于性行为的态度更为开放和渴望。
对于“是否能接受婚前性行为”问题中,63.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赞同”;36.4%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男生中有52.2%的人能接受婚前性行为,;而女生中仅有20.4%的人能接受婚前性行为,由此看出在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生比男生更为慎重。
5.总结与反思5.1存在问题的原因5.1,1个人生理心理因素应当看到,己经走进大学校园的青年人,其生理发育己具备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的条件,对异性的向往、对感情的渴求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随着心智的不断成熟、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也会逐步调整、逐步完善、逐步理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忌性险”、“讳性”观念让青年人得不到对性知识、性文化的系统、科学的了解,而是通过多种非正式渠道“偷偷摸摸,、“胆战心惊”地学到了一些零散的、偏颇的、不健康的,乃至错误的性知识,这对青年人对待婚恋问题、形成婚恋观具有一定影响。
5.1.2家庭性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如何能为祖国效力,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前程的人,等等。
而在两性教育以及婚姻恋爱方面的教育,却是少之又少,不少家庭的性教育为零,而且代代相传,孩子的性知识都是“自学成才”,孩子的婚恋观都是“自我塑造”,正确的、科学的婚恋观从何谈起?5.1.3学校性教育薄弱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家对学生的性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教育部早就公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但是真正实施、推广性教育,各地、各学校却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
特别是中小学生,在两性知识方面,仍然是处于“一半清醒一半迷茫”的尴尬状态,并成为伴随其一生的“人生课题”,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两性观。
5.2建议5.2.1学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高校是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其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针对学生个性,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大学生明白“性是一种道德,一种教养,更是一种人格。
在恋爱过程中,难免会有些不如意的地方,如单恋或失恋。
这时有些大学生能调节情绪,尽快走出失恋的阴霆,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会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影响个人及他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时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伤害自己或他人。
这种情况,学校应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解爱情的含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树立自信心,提高恋爱的受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