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
——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对西西的兴趣,最开始应该源于她如斯的笔名吧。
西西,好像儿时父母唤的乳名一般:传统、亲切。
好似很随意,却又真切地让我觉得特别。
西西本人也曾这样述说她的笔名:“像我这样的西西——为什么是西西呢?这和陕西西安,密西西比河、西西里岛、阿西西甚至圣法兰西斯科等都没有关系,西不过是一幅图画,一个象形文字。
我小时候喜欢玩一种叫做‘造房子’又名‘跳飞机’的游戏,拿一堆万字夹缠作一团,抛到地面上划好的一个个格子里,然后跳跳跳,跳到格子里,弯腰把万字夹拾起来,跳跳跳,又回到所有的格子外面来。
有时候,许多人一起轮流跳,那是一种热闹的游戏;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跳,那是一种寂寞的游戏。
我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常常在校园里玩‘跳飞机’,我在学校里教书的时候,也常常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校园玩‘跳飞机’,于是我就叫做西西了。
”
为什么“于是……”?她说:“‘西’就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两只脚站在地上的一个四方格子里。
如果把两个西字放在一起,就变成电影菲林(胶卷——引者)的两格,或为简单的动画,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游戏,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格子。
”
第一次听到也是看到,一个女性作家竟是这样来为自己取笔名。
像个孩童一般,我想这也许也就注定了只有西西,像她这样童心的女子才能创造出“顽童体”。
西西,多年来一直以风格魔幻多变著称。
在她的作品中,她把写实和魔幻的手法、小说和童话的文体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行文风格。
如:《我城》,采用了幻想的手法,和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同,《我城》有幻而无魔。
有人说可以叫做幻想现实主义,西西说也许可以叫做童话现实主义。
不管什么主义,它总是现实的。
《我城》,也是西西“香港意识”的体现。
它描绘了中学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我母亲秀秀、我姨悠悠、阿果(“我”)、我妹阿髮、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西西以“顽童体”的观察带着我们游走各地,刻画一带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当时诸多的历史瞬间,寄托着青年的开放与进取。
在她的笔下,住在这城里的人是轻松、快乐的。
阿果找工作不过是为了有点有趣的事情做,在报纸上见到消息后,阿果做了一些“填字游戏”就被录用了,“你去做你高兴的事,我去做我高兴的事。
”阿果做的电话修理工,这种工作需要串街走巷、登高爬低,但阿果并没有感到辛苦,“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趣,这么高高地站在大街上空,看得见底下忙碌的路人。
有时候,也有一两个路人抬起头来朝我看,我就想问问他,你说我的工作有趣吗,你的工作又是什么呢?”没有事的时候,就玩牌戏,“当这四个人坐在一起作牌的时候,气氛是热闹的,他们会把牌拍在桌子上拍得很响,好像谁拍得最响谁人就赢,即使不赢,那姿式,也赢了。
”
《我城》也并非一个完美的城,西西也写到了香港的请愿、打劫等问题。
但西西是以轻松的心态对待这些问题的,在别人的笔下可能是十分严肃甚至凶险的事,到了她的笔下,却像游戏一样。
请愿让人感觉是“野火会”,麦快乐遭劫时依然很快乐,“麦快乐看见自己的钱和手表好像长十支翅膀。
”对于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小说只是施之以温和的讽刺,不愉快的事情,并以童稚的手法将其漫画化。
香港,我城,我的城,这是西西心目中自己的城。
她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轻松、愉悦,也正是她的"我城"这一叙事立场的表现。
“香港意识”在她的作品中
也进一步展现。
新一代港人或者生于香港,或者生于外地,但都成长于香港,他们不再有父母一代的浓厚的“北望”情节和“过客”心态,相反,他们以香港为家,以香港都市的繁荣为自豪,他们的青春体验凝聚于这个城市的发对待香港这一城市的认同态度。
六七十年代,随着新一代本土港人的成长,“香港意识”浮出展中,故而他们对香港自觉地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
这也是西西能以其“顽童体”,以轻松快乐的语调写作《我城》的原因吧。
西西这样的女子,才华横溢。
她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当过教员,成过编辑,也同样写作。
西西这样的女子,淡雅如斯,又淡然如斯,她竟就于厨房创作出《我城》。
在西西诸多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数《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了吧。
那个淡雅而苍白、人淡如菊的女子。
林长亮写长文分析她的小说时,以《像西西这样的一位小说家》做题目。
台湾《联合文学》在出西西作品专辑时,有一篇《像这样的一个女子—侧写西西》。
很显然,都是受了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的影响。
西西在出版她的读书随笔时,用的是《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
可见,她是很爱“像我这样的……”
我也是极爱她的。
爱《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爱那个坚韧如斯的女子。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
文章就在这样一句沉重的独白中开始了。
一个素净的女子在一个幽雅的咖啡室一隅,旁边是窗户,她偶尔啜一小口咖啡,视线时不时地向对面的马路望去。
在这样一个悠闲的环境之中,这位女子的独白却分明让我倍感沉重。
初看,这似乎是一个忧伤女子的顾影自怜;再读,“其实”一词,带有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对命运的无能为力,甚至带有一点自责和懊悔。
极短的篇幅,却真切地表现了三大主题:命运、爱情和死亡。
女子不断对这三大主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虽然这三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甚至难以理清,但看似忧伤、柔弱的女子内心的认识又是清晰、深刻而坚定的。
文中有很多关于“命运”的说法,如:“我想,我所以能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做了残酷的摆布。
”“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
”“也许,我毕竟是一个人,我是没有能力控制自己而终于一步一步走向命运所指引我走的道路上去的。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命运的手把他们带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就是他们最终的安慰”“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对他人命运或者普遍意义上的命运的思考。
西西似乎在向我们传达一个观念: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你就认命吧!但从她的娓娓叙述中,我似乎也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抵抗的信念所产生的冲击:不要在命运面前屈服!要做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似乎是命中注定了的,包括爱情和死亡,爱情的劫数,死亡的来临都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们是否就要轻易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呢?我们努力去争取、去奋斗,企图改变一些事情,而事实上一些时候也是成功的,有些时候,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就会使事情出现转机。
当我们达到了目的,似乎是改变了既定的命运,然而,不管结果怎样,一切都是命运的轨迹,所有事情都掉入了命运的泥淖,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但也证明了一句谚语: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爱情和死亡,都是命运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生活的状态,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坦然的心去对待,爱情就会永恒,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会从容地面对吧。
人们总是执着地去追寻真爱,去探索爱的意义和永恒。
对于真正相爱的两个
人来说,即使他们远隔千山万水,甚至是阴阳相隔,在彼此的心中也会存在着最纯洁、最忠贞的爱情,也会为对方保留一块最纯净的心灵圣地。
文中的女子,显然是深爱着夏的,她“不可自拔”,为他的一个随意的微笑而魂飞魄散,会因他牵她的手,为他理发、打领带,因深深凝望他而感到幸福无比。
然而,这样一个女子对爱情又是极其地忠诚,她不想对他隐瞒她的职业,她要让他知道她、认识她,明白她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即使失去他,并承担因这失去而带来的无尽的痛苦也在所不惜。
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正如她永生的母亲一样:因为爱,所以并不害怕。
死亡是大自然的天然准则,任何人都是无法避免的。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一种坦然的态度来面对死亡呢?何以做到坦然,那就是让一切富有意义,不悔度一生,让自己生得有意义;不轻视生命,让自己死得有意义。
唯有此,在我们弥留之际才会得以慰藉自己的心灵,并因这慰藉而寻得一种安宁从容的心境。
恍然想起小说中那对殉情的年轻人,男孩安详的表情表现出他面对死亡时的宁静,而这份坦然正是由于有了爱情的支撑。
但在“我”看来,他的安详只是表面上的,他的自杀是一种极其懦弱、愚蠢的行为。
她甚至认为,“当我躺下,我的躯体与我,还有什么相干呢?”与怡芬姑母的执着相比,这是对死亡的一种超然态度。
这个女子变得美丽而崇高,她真诚,执着,有感情,有思想。
这个女子孤独、忧伤,却又勇敢、坚强、朴素、本真。
这样的一个女子,以自己的思想和方式生活着、奋斗着、追求着,以一个本真的“我”去面对社会,面对死亡,面对朋友和爱情。
这样的女子,以一张朴素的脸、一袭朴素的白衣,孤独而自由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执着地追求思考着命运、爱情和死亡的意义,这是一种怎样的震撼,让人从迷茫中觉醒。
“活过,爱过,写过。
”我想,这是对《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最好的注脚吧。
西西,这样一个女子,喜欢宁静的生活,喜爱旅游,也缝制毛熊。
这样的一个女子,总是有那亲切的语气,将那故事写得舒缓。
那灾难一样的变故,在她那里都变成蝴蝶一样美丽的故事。
姑且让我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