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死亡陷阱”到“生命之泉”:难忘的人类输血史

从“死亡陷阱”到“生命之泉”:难忘的人类输血史

龙源期刊网 从“死亡陷阱”到“生命之泉”:难忘的人类输血史
作者:徐文
来源:《大众健康》2000年第12期
鲜红的血液是“生命之泉”,在全身一刻不停地循环流动,维持新陈代谢,调节生命活动。

当由于受伤或生病,人体血容量减少到一定数量时,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

及时而适当的输血,可使生命之树柘木逢春,生机勃发。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为了输血,前人曾经在黑暗中长期摸索,做出了巨大牺牲。

15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圣特病危,群医束手无策。

当时,意大利米兰有个名叫卡鲁达斯的医生提出,直接给教皇输入人血,可以救治。

他残酷地割开3个男童的动脉血管,让血液流入铜质器皿,再加入名贵草药,用手工制造的粗大注射针头,将血液输入教皇血管中。

三个孩子放血后抽搐着死去,教皇输血后也立即感到胸闷窒息,很快死亡。

这次输血,断送了4条人命。

1665年,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尔将一条狗的血管接到另一只奄奄一息的狗的血管上,进行输血,使后者死而复生。

但当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7世纪,法国医生采用羊血输入人体来治病,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羊血最为圣洁。

从17世纪
保存下来的油画上,可以看到用羊血给人输血的情景:一头健壮的公羊被缚在凳子上,颈部的毛被剃光,割破的颈动脉内插有一根管道,另一头较细,连接于病人腕部血管,羊血经管道直接流向病人体内。

但病人输入羊血后,血液凝结,病人窒息,往往和羊一起死亡。

由于如此危险,故当时输血前,病人都要立下自愿书,表示一旦死去,与医生无关。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输血而死亡,引起社会震惊,巴黎宗教法庭不得不出面干预,发布命令,禁止输血。

大约100年后,1875年,朗特亚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血液的主要成分是血清、血细胞和血小板,而血细胞又有红细胞和白细胞之分。

不同动物的血液混在一起,可促使红细胞凝结,从而揭开了羊血杀人的秘密。

1900年,生理学家肖特克和郎特斯脱发现了血型。

根据红细胞所含“抗原”的不同,将人的血型分成三型,即A型、B型、O型。

人对人输血,血型一定要适应,否则,红细胞就会凝结,致人死命。

这一发现恢复了人类之间的输血。

1908年,外科医生亚历克西斯·卡勒尔将一位父亲的动脉和他女儿正在出血的血管相通,让父亲的血和女儿的血混合在一起,从而挽救了女孩的生命。

这件事的成功,引起社会注目,成为当时的特大新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