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AQUIN®(左氧氟沙星)片剂LEVAQUIN®(左氧氟沙星)口服液LEVAQUIN®(左氧氟沙星)注射剂LEVAQUIN®(含5%葡萄糖的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处方信息为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并维持LEV AQUIN®(左氧氟沙星)与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LEVAQUIN®(左氧氟沙星)只能用于治疗或预防已证实由细菌引起或高度疑似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描述LEVAQUIN®(左氧氟沙星)是人工合成的口服或静脉滴注用广谱抗菌药。
左氧氟沙星是消旋氧氟沙星的纯-(S)-异构体,化学上来讲它是一种手性氟羧基喹诺酮。
化学名是(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半水合物。
化学结构是:分子式是C18H20FN3O4·1/2H2O,分子量370.38。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白色至淡黄色的晶体或晶状粉末。
在小肠pH条件下呈两性离子。
数据显示在pH0.6-5.8范围内,左氧氟沙星的溶解度恒定(大约为100mg/ml)。
USP命名原则指出在这个pH范围内,左氧氟沙星溶解度是“可溶至易溶”。
超过pH5.8,溶解度迅速增加并在pH6.7时的达最大值(272mg/ml),此范围内是“易溶”。
超过pH6.7,溶解度下降并在pH约为6.9时达到最小值(约50mg/ml)。
左氧氟沙星能与许多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在体外,金属离子与其螯合的能力顺序为:Al+3>Cu+2>Zn+2>Mg+2>Ca+2。
LEVAQUIN片剂是薄膜衣片剂,含有下列非活性成分:250mg(以无水形式):羟丙甲纤维素,交联聚维酮,维晶纤维素,硬脂酸镁,聚乙二醇,钛白粉,聚山梨酯80和合成氧化铁红500mg(以无水形式):羟丙甲纤维素,交联聚维酮,维晶纤维素,硬脂酸镁,聚乙二醇,钛白粉,聚山梨酯80和合成氧化铁红750mg(以无水形式):羟丙甲纤维素,交联聚维酮,维晶纤维素,硬脂酸镁,聚乙二醇,钛白粉,聚山梨酯80LEVAQUIN口服液(25mg/ml)是多用途,自我防腐的左氧氟沙星溶液,pH范围在5.0至6.0 LEVAQUIN口服液外观澄清,呈黄色至绿黄色。
这种颜色不同不会对产品的功效产生不良影响。
LEVAQUIN口服液含有下列非活性物质:蔗糖,甘油,sucralose,盐酸,纯水,聚乙二醇,天然人工香味,苯甲醇,维生素C和焦糖。
其中还含有用来调节pH值的氢氧化钠溶液。
一次性玻璃瓶中的LEV AQUIN注射液是无菌,不含防腐剂的,pH范围在3.8到5.8之间。
负压袋中的LEVAQUIN注射液是无菌,不含防腐剂的,pH范围在3.8到5.8之间。
LEV AQUIN注射液外观澄清,呈黄色至绿黄色。
这不会对产品的功效产生不良影响。
一次性玻璃瓶中的LEV AQUIN注射液含有供注射用的左氧氟沙星水溶液。
负压袋中的LEVAQUIN注射液是稀释好的,无热原的几乎等渗的预混合液,含5%葡萄糖(D5W)。
可能加有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于调节pH值。
负压袋由特制的非增塑热塑共聚物(CR3)组成。
部分水会从容器渗入外包装,但这不足以明显影响产品。
与负压袋接触的溶液在保质期内会使极少量的负压袋成份析出。
根据USP的塑料容器生物测试规定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整个容器材料是合格的。
临床药理学:口服(p.o)左氧氟沙星片剂,口服溶液或静脉(i.v)注射后,单次给药和稳态状况下所测得的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平均值±SD列在表1中。
吸收口服后,左氧氟沙星迅速完全地被人体吸收。
口服后1到2小时达到血浆浓度峰值。
500mg和750mg的左氧氟沙星片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均在99%左右,这说明左氧氟沙星口服吸收完全。
健康志愿受试者在60min内静注500mg的单剂量左氧氟沙星后,其血浆浓度峰值的平均值±SD为6.2 ±1.0 μg/mL,60min内静注750mg的单剂量左氧氟沙星后,其血浆浓度峰值的平均值±SD为11.5 ±4.0 μg/mL。
左氧氟沙星口服液和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或静注左氧氟沙星后,其药代动力学呈线性,并可预测。
每天一次使用500mg或750mg左氧氟沙星后,48小时内药物达到稳态。
每天一次口服左氧氟沙星多剂量给药后的血浆浓度峰值或谷值约为:500mg剂量的平均值±SD分别为5.7 ±1.4 和0.5 ±0.2μg/mL,750mg剂量的分别是8.6 ±1.9和1.1 ±0.4 μg/mL。
每天一次多剂量静注左氧氟沙星产生的血浆浓度峰值或谷值约为:500mg剂量的平均值±SD分别为6.4 ±0.8 和0.6 ±0.2 μg/mL,750mg剂量的分别是12.1 ±4.1和1.3 ±0.71 μg/mL。
口服500mgLEVAQUIN连同食物会推迟药物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约1小时,在片剂情况下使峰值浓度降低14%,口服液情况下会降低25%。
因此,口服左氧氟沙星片剂时可以不考虑食物的影响。
推荐在进食1小时前或进食2小时后服用左氧氟沙星口服液。
静注和口服等同剂量(mg/mg)的左氧氟沙星后的血浆浓度曲线(AOL)相似,且药物曝露程度(AUC)也相当。
因此,左氧氟沙星口服和静注的两种给药方式可以互换(见下图)。
分布单剂量和多剂量给予500mg或750mg左氧氟沙星后,其平均分布容积通常在74至112L之间,这表示左氧氟沙星在体内分布广泛。
给药后3小时,左氧氟沙星在健康受试者的皮肤组织和水泡液中达到峰值。
健康受试者每天口服750mg和500mg左氧氟沙星多剂量给药后,皮肤组织活检和血浆AUC的比值约为2,水泡液与血浆AUC的比值约为1。
左氧氟沙星也容易渗透入肺部。
肺部左氧氟沙星浓度通常是血浆浓度的2-5倍,单剂量口服500mg后24小时内的血浆浓度约在2.4至11.3μg/mL。
在体外,当血清/血浆左氧氟沙星浓度处在临床相关范围(1至10μg/mL)内,平衡透析法测得在所有研究的生物种类中约24至38%的左氧氟沙星与血清蛋白结合。
在人体内,左氧氟沙星主要和血清白蛋白结合。
左氧氟沙星与血清蛋白的结合不依赖于药物浓度。
代谢在血浆和尿液中,左氧氟沙星具有立体化学稳定性。
它不会因代谢作用转化成异构体-D-氧氟沙星。
在人体中左氧氟沙星代谢很有限,主要以药物原形从尿液排泄。
口服给药后,87%的药物会在48小时内以原形药物形式排泄,不到4%的药物通过粪便排泄。
不到5%的药物以去甲基和N-氧化代谢物形式排泄。
其中,N-氧化代谢物是左氧氟沙星在体内的唯一代谢物。
这些代谢物几乎没有相关的药理学活性。
排泄:左氧氟沙星大部分以原形药物从尿液排泄。
单剂量或多剂量口服或静注左氧氟沙星后,其平均血浆消除半衰期大约在6到8小时。
平均表观总体清除率(apparent total body clearance)和肾清除率分别约在144至226 mL/min和96至142 mL/min。
肾清除率大于肾小球滤过率说明左氧氟沙星不仅有肾小球滤过,还有肾小管分泌。
与西米替丁或丙磺舒联合给药后,左氧氟沙星的肾清除率会分别降低约24%和35%,这表示在肾近端小管出现左氧氟沙星分泌。
在受试者的新鲜尿样中未发现左氧氟沙星结晶。
特殊人群老年人:考虑受试者的肌肝清除率差异后,年轻和老年受试者的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没有明显差异。
健康老年受试者(66-80岁)口服500mg左氧氟沙星后,其平均血浆消除半衰期为7.6小时,在年轻成年人中这数值约为6小时。
两者间的差异可归因于受试者的肾功能差异,但不具有临床显著性。
药物吸收似乎不受年龄影响。
仅根据年龄来调整左氧氟沙星剂量是没有必要的。
小儿:未研究小儿受试者的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
性别:考虑受试者的肌肝清除率差异后,男性和女性受试者的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没有明显差异。
男性口服500mg左氧氟沙星后,其平均血浆消除半衰期约为7.5小时,在女性受试者中约为6小时。
两者间的差异可归因于男女受试者间的肾功能差异,不具有临床显著性。
药物吸收似乎不受性别影响。
仅根据性别来调整左氧氟沙星剂量是没有必要的。
人种:通过对72名受试者(48名白种人和24名非白种人)的数据进行协同变异分析来研究人种因素对于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影响。
表观总体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不受人种因素影响。
肾功能不全:肾功能受损(肌肝清除率<50mL/min)病人服药后,左氧氟沙星清除率与血浆消除半衰期都显著降低,因此要对这些病人进行剂量调整,防止出现药物蓄积。
血液透析或连续流动式腹膜透析(CAPD)都不能有效地将左氧氟沙星从体内排除,这说明血液透析或CAPD后不应该补充左氧氟沙星。
(见注意事项:通则和用量和用法)。
肝功能不全:未研究肝损伤病人的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
由于左氧氟沙星代谢程度有限,肝损伤不会影响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
细菌感染:严重社区获得性细菌感染病人的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与健康受试者的相当。
药物间相互作用:对左氧氟沙星与茶碱,华法林,环孢霉素,地高辛,丙磺舒,西米替丁,硫糖铝及抗酸剂间可能存在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见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
表1. 左氧氟沙星PK参数的平均值±SD1 清除率/生物利用度2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3 18-53岁的健康男性4 60min静注250mg和500mg,90min静注750mg5 18-54岁的健康男性和女性受试者6每48小时给予中度肾损伤(CL CR20-50mL/min)和呼吸道或皮肤感染的病人500mg药物7剂量标准化数值(至500mg),根据人群药动学模型估计8 22-75岁的健康男性9 22-75岁的健康女性10 18-36岁的年轻健康男性和女性受试者11 66-80岁的老年健康男性和女性受试者12 19-55岁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绝对生物利用度;500mg片剂的F=0.99 ± 0.08,750mg片剂的F=0.99 ± 0.06ND=未测定微生物学左氧氟沙星是外消旋氧氟沙星的L-异构体,属喹诺酮抗菌药物。
氧氟沙星的主要抗菌活性存在于L-异构体。
左氧氟沙星和其他氟喹诺酮类抗菌剂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IV 和DNA解旋酶(两种都种酶都属II拓扑异构酶),它们是DNA复制,转录,修复和重组所必须的酶。
左氧氟沙星在体外广泛抑制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
等于或略高于其抑菌浓度时,左氧氟沙星具有杀菌作用。
包括左氧氟沙星在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与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和包括青霉素在内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