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
余读书不求甚解,匆匆读完,浅谈感想。
本书乃杨绛先生92岁高龄所做,述其家60余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
杨绛先生以老人之梦启笔,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梦中凄凄惶惶。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个“万里长梦”,似梦非梦,以梦写实。
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
杨绛先生多次描述杨柳,多秃柳寒柳落叶,留人难留,想必伤心至极。
“提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
我们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
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
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
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
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
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
“阿圆住院时,杨柳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成荫的柳叶已开始黄落。
我每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
”
“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落满落叶,一颗颗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
至亲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不过客栈尔。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后辗转法国求学,1938年回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反”运动、“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直至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去世。
不论时局如何变换,这个小家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人的挚爱以及对读书和工作的热情。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没有选择逃跑。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
文末悲恸,令人感伤。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
一九
九八年末,锺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