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

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
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
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它不仅在于寄托了人们对诗人屈原的怀念,而且表达了人们祈福迎祥的美好期盼和向往。

端午习俗
古时端午,人们在清晨采摘回新鲜的菖蒲和艾草,将它们和蒜头结扎成束挂在床头、门窗上,并且在家中熏烧具有芳香的仓术和白芷驱毒祈福。

人们制作了内含中药香料的香囊以及五彩绳相互赠送佩戴。

在正午时分通常会用菖蒲、艾草煮成的香汤沐浴,再换上清爽干净的新衣。

在潮湿的地方撒雄黄粉和雄黄酒避邪祛灾。

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的主要习俗。

刘禹锡有一《竞渡曲》记叙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赛龙舟的活动。

诗曰:“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端午龙舟竞渡又有是为救战国时代怀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

而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粽子,古时又称角黍、筒粽。

魏晋时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唐朝,粽子已经出现于市场,且技艺颇高,种类多样。

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优美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

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的粽子后赞不绝口:“四时花京巧,九子粽争新。

”宋代有用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艾香粽子”,名噪一时。

陆游诗中“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

”即指“艾香粽子”。

旧时,每逢端午家人团聚,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

俗语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

在碘酒和红药水未发明的时代,用白酒浸雄黄,并泡入白矾,制成雄黄矾,来涂抹毒虫蛰伤和蚊蝇叮咬之处,以解毒消肿止痛。

东方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饮雄黄酒是有害的。

有很强的化学致癌物质,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