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方案-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培养方案-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适用于在职专业学位硕士)
(工程领域英文名称:Software Engineering )
1、领域简介
软件工程是利用计算机及电子元器件实施信息的采集、转换、传输、运算、分析、存储、显示、打印、记忆、反馈、控制等软件程序的设计、制作、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工程技术领域。

它涉及各工业、农业、国防的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和军事装备的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也涉及社会和其它领域,如管理信息化、城市的数字化、办公室自动化、文艺、宣传及其它信息传媒的智能化。

因此,软件和硬件(包括计算机、集成电路及其它电子元器件)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软件产业和硬件产业共同构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领域,依托北邮在通信领域的深厚背景,与国内外多家著名通信公司、运营商紧密结合,在面向通信领域的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拥有两个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共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0人,本科、硕士毕业生历年就业率保持100%。

通信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于2010年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培养目标
面向软件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领域培养的学生应满足以下要求:
2.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诚信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愿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或市场开拓能力。

2.3 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3、研究方向
3.1 通信软件
3.2 企业信息化
3.3 移动互联网
3.4信息安全
3.5 物联网技术
4、学制
基本学制为2.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5、课程与学分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反映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是获取硕士学位必须通过的课程;非学位课包括必修环节、经管人文类课程和选修课。

必修环节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具有必须的技能而设置,选修课则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发展而设置。

每一位攻读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照规定至少修满40学分,其中获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

具体要求如下:
注:以下学分由研究生导师给出:
前沿课题讲座(1学分)、软件工程实践(6学分)
6、学位论文及答辩
6.1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业实际工程或工程研究项目,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软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2论文形式:见《北京邮电大学工程硕士论文基本要求》。

6.3答辩申请: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且成绩为等级“C”的课程学分数不超过9个学分,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6.4论文评阅:答辩前,由导师会同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论文评阅人三名。

论文评阅人应由具有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两名来自于校外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至少有一人来自申请人所在单位之外。

申请人的导师不能被聘为评阅人。

评阅意见全部返回,且对论文答辩无异议时方可组织答辩。

6.5 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3-5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

如果答辩委员会成员不足5人,则参加答辩研究生的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答辩委员会成员超过5人(含5人),则参加答辩研究生的导师可以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但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答辩委员中至少有三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至少有两人来自校外,至少有一人来自我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

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按评分标准对学位论文予以成绩评定,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票数超过三分之二以上时,方可建议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并提交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