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五步操作程序(1)细审“题干”。
“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后具体细化描写。
不说原因。
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
不说原因。
说出相当于把并列关系的要素“罗列”出来。
不说原因。
阐述“分析+观点”;“原因+结果”。
例析“实例+分析”;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不利:1、2、..分析“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比较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
格式:因为A..,以A比B...意义正面+负面;本地区(事物)+其它地区(事物)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技术、法规、合作)措施。
判断理由+结论;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解释。
变化体现“动态趋势”增/减;快/慢;升/降;集中/分散。
关系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结构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原因(自然,人为)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不利)(2)列出“模板”。
(见下面的常见模板)(3)仔细“筛选”。
根据题目的限定词、图文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
“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5)书写答案。
“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
☆地球运动常考考点:1.经线段长度:纬度差×111 km纬线段长度:经度差×111 kmcosφ (φ该纬线的纬度)3.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地转偏向力。
4.球面最短距离(航线):经过两点大圆的劣弧。
5.时区(四舍五入)和区时(东加西减)6.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计算公式。
7.昼夜长短及变化☆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近地面:热低凹、冷高凸;高空:与近地面凹凸相反。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亚洲季风成因与天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大小与方向)☆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与气候类型1.赤道低气压带(受热膨胀上升:湿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雨季)2.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堆积下沉:干燥)(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干季)3.副极低低气压带(冷暖气流碰撞上升:湿润)4.极低高气压带(冷却下沉)---极低气候5.信风(干燥: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1、台风、寒潮定义、发生时间、地点、移动方向、危害。
2、伏旱、梅雨成因、发生时间、地点、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水文)、矿产洋流、岩石、海陆轮廓、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板块等。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市场、交通、劳动力、聚落、技术、资源、政策、环境、工程建设、经济(农业、工业、商业)基础、机械化水平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习惯、产业转移和升级。
☆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五带位置、高中低纬度);3.相对位置(位于参照物的哪个方位);4.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5.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6.经济和军事位置;(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7.所在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等。
☆地形类型:陆地地形:主要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谷或河谷、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等)(风蚀柱、风蚀洼地、雅丹地貌、沙丘、沙垄等)(冰斗、角峰、峡湾、冰碛丘陵、冰碛平原等)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洋脊)☆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及各地形类型所占比例;2.地势起伏状况;哪儿高,哪儿低,倾斜方向,海拔高低。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气候特征描述:①气候类型及分布;②气温特点(高低、季节变化,年/日较差、温度带等);③降水特点(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如果是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影响,则一般概括雨热配合程度、热量高低、冬季温度、光照强弱,降水总量及季节(年际)变化、气象灾害等。
(与作物习性相匹配)☆天气特征描述:气温(冷热)、气压(高低)风向、风速、日照、干湿、降水(阴晴、雨、雪、冰雹、冻雨、雷电、霜)能见度(雾、霾、沙尘暴、云、污染程度)紫外线强度。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太阳能开发资源条件)1.昼长;(直射点南\北半球位置,当地纬度位置)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阴天日照弱,晴天日照强)☆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即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例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
2.地形地势。
阴坡\阳坡;海拔高度;地形类型(如:谷地盆地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4.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温日、年较差小)☆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1.纬度:纬度越低,气温日较差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
2.高度: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小。
3.下垫面性质: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沿海小于内陆。
4.天气气候状况:云雨多,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雾、霜的影响因素: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2.降温过程;(寒流、辐射、冷锋)3.地形(低洼地、山坳里);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4.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5.风速大小。
(下沉气流或者逆温稳定气流)☆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气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能量交换)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物质迁移)。
④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降水的因素:(水汽、降温、凝结核)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天气系统:锋面系统、气压(气旋、反气旋)系统。
3.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焚风效应、雨影区)。
半山腰的降水量最大;山脉走向、地形类型与降水。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降水。
☆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1.土壤特性(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的质地、土壤孔隙度)2.降水特性(降水量、强度、历时)3.流域植被、地形坡度(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和汇流时间)4.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下垫面性质)5.温度(河流结冰、冻土层)☆影响蒸发量的因素:大气温度越高、空气湿度越小、风速越大、则蒸发量越大。
(太阳辐射、天气状况、蒸发面积、空气湿度、风速)(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地膜覆盖等)☆风力的影响因素:(风能开发资源条件)(沙尘暴动力)1.两地间热量差异、季节增温快慢(根本因素)2.气压梯度力大小;(直接原因)3.距高压中心远近;(北方冬季风强劲,离蒙古高压近)4.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5.植被多少;(降低风速:阔叶林>针叶林>草原)6.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气候(1)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2)对沿岸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分布(1)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2)上升流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热带沙漠沿岸寒流形成雾)(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季风洋流)(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
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
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河流的水文特征:(量、位、冰、沙)---水的性质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河流补给方式、流域面积、水系特征)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最冷月平均0℃气温,流速)4.水位:高低、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长短(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取决于流量和落差(地形,流速快慢)☆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样子1.发源地、长度、注入地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和支流形状(扇状、放射状、向心状、树枝状)7.有无湖泊、运河沟通☆河流的补给类型1.大气降水:河流流量峰值与雨季同时,如我国季风区2.冰川补给:河流流量峰值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储量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
主要存在于夏季,如我国西北地区。
3.融雪补给:特点是河流在春季出现小峰值,比如我国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其中的春汛就是季节性融雪的补给形成。
4.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削峰补枯,按照高补低的原则。
5.地下水补给:取决于地下水水位和河流水水位关系。
☆湖泊按成因分类构造湖:因地壳位移所产生的构造凹地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形成的湖泊。
其特征是坡陡、水深、长度大于宽度,呈长条形。
按地壳运动的性质分为褶皱湖和断层湖两大类。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东非大裂谷的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中国的滇池和洱海和青海湖。
火山口湖:死火山口积水所成的湖泊。
其特征是呈圆形,面积小而深度大。
中国长白山主峰白头山顶的天池。
堰塞湖: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
常由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冰碛物、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和流动的沙丘等阻塞造成。
中国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均系火山熔岩流阻塞而成的湖泊。
海迹湖: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而与海洋分开,形成封闭或接近封闭状态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