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使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

学校一切工作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都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切美好愿望和长远奋斗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农村教师流动性大,待遇不高,分布不均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管理难点对策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在我国教师分布的版图上,农村教师占据了半壁江山。

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有540多万,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3%。

这540多万教师任教于38万所农村学校(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强),承担着1亿零8百万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占全国中小学学生总数的54%强)。

因此,在我国要想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必须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农村教师队伍队伍管理的难点。

(一)、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农村教师师德严重下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追求安逸的生活,一切向利益看的思想有所抬头;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学校也兴起了走后门,有关系的走后门的孩子就用心辅导,座位也是前面或中间。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中饱私囊也就见怪不怪了,长此以往教师为人师表的表率也就荡然无存了。

在农村小学有些教师有事办事、有活干活、一心二用的现象司空见惯。

却不知教师工作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具有长效性、滞后性和隐蔽性。

(二)、农村教师严重流失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为农村教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和其他人才一样对物质条件同样有追求,教师的流失和教师的物质待遇也有一定的联系。

教师的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走出农村进城市,向沿海城市谋求发展;二是走出本行,进其他单位任职高就的,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想做老板、当经理的;而有的外借,政府部门缺文职人员就从教育部门借用,被借用的几乎都是特别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还有许多教师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这无形之中又加剧了教师的流失。

以上几方面给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农村教师青黄不接,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

大批教师面临退休而又无法补给,导致许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

(三)、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教师所教的学科非常不合理。

大部分教师教语文、数学,而教体育、美术、音乐等综合科目的老师极其缺乏,更有甚者本来通过招聘来的一些综合科木的教师,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匮乏转而教语文、数学,本末倒置。

无法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需要,更不要说学生的全面发展了。

综合科目的教学也就形同虚设或只有让非专业教师来教,这样是不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呢?据调查,在江西许多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体育、美术、音乐教师。

一般是一个教师要教好几门课程,每周要上二十多节课,教主课的都不够,更不要说上综合课了。

这种普遍现象无形之中毁掉了许多孩子的兴趣,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于我们这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者无疑是一件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四)、农村教师分布不均由于农村教师流动性大,城区和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锐减,很多教师不愿到农村小学去教书,想方设法往上调,不安心扎根农村学校,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集镇和乡村教师分布也不均衡,中心小学人满为患而乡村完小和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乡村完小只有七八位教师,个别地方更少,缺编的学校就由代课老师来补。

这样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繁重的经济负担。

(五)、农村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在农村、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社会上录用的民办教师(现已转公办),有顶替的,有代课的,这部分教师在学历上、业务素质上偏低,与城镇教师有较大的差距。

自从我国实行补偿教育以来,十几年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学历达标率远远达不到合格的水平。

从整体上说,农村教师的知识面狭窄,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加上许多地方政策不到位导致许多教师不能有计划的培训和进修。

并且农村学校没有骨干教师,没有像样的优秀教师,致使许多学校学无方向、学无榜样、学无示范。

上课时,就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都讲不好,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六)、农村教师难以适应新课标由于农村教师资源紧张,录用层次低,录用后直接上岗,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有些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思维固化,不愿改变,教法落后;加上学校经费紧张极少得到培训。

面对新课程改革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适应。

目前绝大部分教师还处在照本宣科、执行标准教书匠水平,他们只是把只是单向的灌输给学生,充当知识传声筒的角色,很少具有创新意识,不懂得教育科学的内涵。

这样势必造成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习惯实施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把成绩好坏看作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二、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策略(一)、标本兼治,强化师德建设。

1、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

制定并实施各种师德规章制度,是规范教师依法从教、以德施教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

但规章制度效能的发挥,还得依赖于教师的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因此,教师管理首先应当是师德管理。

在师德管理中,要善于做到“三先”:即“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

在强调执行和实施上级和学校制定的各种师德具体规范要求时,要想方设法了解把握教师的各种心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一些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和制度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心理认同,真正内化为一种行为约束。

2、坚持抓积极因素与抓消极因素相结合。

抓积极因素中,首先要树立师德新概念。

把教师的成功放在首位,努力创设一个既照亮别人又照亮自己,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良好环境。

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一种甘于奉献、甘守清贫的职业精神。

其次,学校校长要负起应有的责任,付出人文关怀,在对待教师成长上应当像班主任热爱每一个学生一样,公平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鼓励支持相对后进的教职工成长。

因为唯其热爱,才能善于发现每位教职员工的某种优点或长处,才能促其扬长避短。

抓消极因素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事情,还常常发生在一些对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对学生则是“恨铁不成钢”的敬业型教师身上。

在严格管理中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者言语过激,或者处理失当,引起个别学生或家长的误会、曲解和责难,有的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却会得到其他一些教师的同情。

校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会感到很棘手。

因此,我们必须冷静、恰当地处理好这些问题。

一要晓以利害,严格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维护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

二要引导教师讲究教育方法和策略,有点“自我保护意识”。

三是在目前管理学生尚缺乏较好大环境的情况下,领导要为教师多承担责任,注意保护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3、坚持抓科学发展观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对于教师的一些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即使我们的能力有限,也要竭尽全力,分忧解难。

长此以往,就能大大增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人和万事兴”,不但利于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在碰到诸如评定职称、评优评先等难度较大的工作时,有些教师也能顾全大局,其中也不乏情感维系的因素。

应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师德建设,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努力创设一种人人奋发向上的氛围,这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持续提高的原动力。

(二)、培招并举,强化结构建设。

1、坚持学校培养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抓好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

要求学历不合格的在职教师必须学历达标,鼓励学历合格教师进行学历提高。

高职中教师力争达研究生学历,初中教师力争达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力争达专科学历。

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学习,不断修炼“内功”。

2、坚持村小调整与资源整合相结合。

调整学校布局,是整合教育资源的有效办法。

3、坚持缺编支教与专业跑教相结合。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流动现象比较明显,这就导致了城区学校优质教师和专任老师充足,高中、初中优质教师和专任教师多,而偏远学校和村级小学优秀教师和专任教师紧缺。

这是直接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日益加大。

要克服这一难题,要切实落实好以下两项制度:一是实行“支教”制度,城区学校、高初中学校的专任教师和优秀教师定期到缺编单位任教,且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要把“支教”与教师评先、职称评定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

二是实行“跑教”制度,一个乡镇之内紧缺科目教师调节使用。

按规定,小学三年级要开设英语。

如果全县所有小学都开设英语,那我县就要配备几百名小学英语教师,如此大的需求,短时间内难以到位。

因此,我们把初中、中心小学的英语教师集中起来,选派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到其他学校任教。

一方面确保所有小学都能够按规定开齐所有科目,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三)、全面实行评聘分开,打破一聘终身制,激活竞争机制。

聘上职称就万事无忧,要打破教师这种固化思想,激活他们的工作热情,只有打破一聘终身制,实行评聘分开,三年或五年一聘,可以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

不破不立,制度上的改革才能让教师主动地去寻求变化、追求与发展。

(四)、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1、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投入。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例如,新建教学楼,使中小学的班容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建学生公寓,满足寄宿制学生的住宿要求;建立实验室、校园网,让农村学生也能够享受城市学生的学习条件;建教师公寓,让农村教师也能享受到城市教师的住宿条件,让他们安家落叶。

2、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

农村教师的收入比城市教师普遍要低。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例如,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增加两级工资;放宽农村学校的职称结构比例;实行城乡学校经费统一管理、统一使用,让农村学校教师同城里教师一样享受课时津贴等措施,这样能够增加农村教师的收入,缩小城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

让农村教师安心、甘心、专心的教学。

(五)、为教师的继续教育、业务进修提供便利。

学校每年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培训机会,教师的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