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父母离异对小学生的性格影响及其对策电子教案

父母离异对小学生的性格影响及其对策电子教案

父母离异对小学生性格的影响及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离婚率正有不断上升之趋势。

应该说,解除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是对婚姻双方的一种解放。

但这种婚变对孩子来说,却往往成为一种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

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儿童会发生性格上的改变,甚至会出现心理上的障碍或疾病。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波特•索尔尼特认为,离婚是威胁儿童的最严重的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

我在学校接触了很多所谓的问题学生,有的学生学习不好,有的学生总是爱和同学打架,有的学生喜欢偷同学的东西,于是我请了这些学生的家长来学校沟通,在同这些学生的父母交流之后,我发现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父母离异的孩子,有的孩子跟随父亲或母亲之后再婚,有一些孩子是单亲家庭,有的孩子却只能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没有父母在身边伴随。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品德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父母的关爱,教育孩子多半能健康成长。

但因受时代影响以及一些特殊原因,在缺失的家庭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往往会有一定的心理影响。

父母离异后,孩子生活在缺损家庭或者是再婚家庭中,通常不能得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往往更大一些。

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后生活在缺损家庭或再婚家庭中的儿童比生活在健全、正常家庭中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性格上的变异,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等。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由于父母的离异而变得性情古怪、孤僻、情绪消沉低落、忧郁寡欢、自卑胆怯,也有的儿童变得暴力、冷漠、烦躁、反抗、敌视,有的儿童甚至由于父母的离异而走向堕落。

人类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是孩子时期,这个时期会影响每个人的今后一生。

而在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文化与品质故事着孩子,父母的恩爱与情仇牵系着孩子。

可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标杆,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如果标杆歪了,那么孩子也就可能很难保证顺直。

孩子所受到父母的影响是是夫妻双方的,母爱应该带给孩子温柔与善良,父爱应该给孩子带来正直与无私。

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缺一不可,父母对孩子是相辅相承的。

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终身的。

父爱和母爱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给予,也不可能取代的。

父母能够心理相容、和睦相处,并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就容易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而父母离异,通常是由于感情不和,心理不容,矛盾无法解决所导致的。

离婚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但离婚的后果往往会祸及子女,使孩子的性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许多不良的性格特点。

离异家庭孩子的个性受家庭缺失的影响,常表现为:
1、感情脆弱
家庭长期的不和,敌对,缺乏温馨和关爱的环境氛围,使孩子缺失与亲人正常的感情交流,情绪起伏不定,心里常处于矛盾状态中,容易被恐惧、悲伤、忧愁、抑郁等消极情绪笼罩,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感情较为脆弱,敏感,缺乏安全感。

2、性格孤僻
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大都有被抛弃的感觉,当看到朋友或同学生活在幸福健全的家庭时心里会很难过,这种心理不平衡会使儿童长期处在冷漠、孤独的心理状态中,导致性格孤僻,表现为沉默寡言、怕交往、疑心病重、固执和缺乏正常的交际能力等等。

3、自暴自弃
离异家庭的孩子很难得到有效的教育,由于父母给的关爱缺失,很容易让他们受周围不良行为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教学,因此很容易就此形成自暴自弃的心理定势。

父母离异导致这些小学生性格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特别是这样几种情况,更不利孩子性格健康地发展:
一、父母离婚后继续吵吵闹闹。

有相当多的夫妻离婚时并不是好和好散,友好地分手,而是打打闹闹,甚至不可开交。

离婚后,双方继续为财产、赡(抚)养费及子女教育问题而吵闹不休。

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的性格也往往会受到扭曲。

二、父母离婚后诋毁和报复对方,一些夫妻离婚后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在孩子面前诋毁甚至谩骂对方,并不允许孩子和对方接触,甚至不能再叫爸或妈。

一旦发现孩子与对方接触,要么指责对方,要么惩罚孩子。

这样做应该说受到伤害最多的还是孩子,他(她)不仅失去了父爱或母爱,而且能得到的那一点点可怜的爱也常常是扭曲的。

三、父母离婚后把怨气撒到孩子头上。

一些夫妻离婚后把对方的怨恨转到孩子身上,动辄打骂,甚至虐待,在这样生活气氛中孩子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呢?
四、父母离婚后双方都拒绝抚养孩子。

有些夫妻离婚后把孩子视为再婚的障碍和拌脚石,都企图把孩子推给对方,有的甚至双方都不管孩子,使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成了有父母的“孤儿”。

这样的儿童性格上最容易出现不良的品质了。

当然,也有一种例外的情况,也就是说,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不会产生太大的不利影响。

一些夫妻离婚后仍能友好地相处,他(她)从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对方的坏话,诋毁和丑化对方,而且肯定对方,让孩子相信他的父母是好人,是可以依赖的;他(她)并不割断孩子与对方的联系,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对方接触,从而使孩子能得到健康的甚至更多的父爱和母爱。

这样一来,对孩子来说,仅仅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其心理上并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和伤害,而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在我接触的学生身上看来,父母离异,一个破碎的家庭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见了很多烦恼,怎么去化解这些烦恼,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也变成了现在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问题。

孩子在初中以前是情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时父母的离异对他们情感成长的影响远远大于他们的智商培养。

很大一部分过早经历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性格上、行为习惯上、情感培养上,都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不同。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容易走极端。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工作显然很重要,就学校而言,老师应该做的:
一、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以及关注,温暖离异家庭中的小学生,情感是
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父母离异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破裂,尤其需要更多的爱来弥补充实。

一是热情地对待他们,做到多亲近。

老师关注的眼神、微笑的面孔和善的语言、轻抚的动作都能达到师生间良好的心理相融性,二是具体的帮助他们,做到细观察。

由于情况特殊,父母离异学生常把对生活的体验藏于心底,有了难处不愿和别人说,也不敢讲。

老师在细心地观察中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帮助他们。

三是耐心地教育他们,做到勤指导。

这些学生由于诸多原因,显得比较后进。

老师必须在“耐心”二字上下功夫。

综合分析,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扬有点
二、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小学生处于无忧无
虑的时期。

他们喜说好动,爱玩爱闹,显得十分可爱。

然而这些父母离异的学生,由于过早地接触家庭破裂带来的人生痛苦,那天真活泼的个性被压抑。

他们大多显得内向、孤僻、倔强。

这样下去,极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发展。

为此,我们就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开朗活泼地学习与生活。

第一,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教材激发他们设计有趣的问题,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开展小竞赛、小游戏、调动其热情。

第二,建立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

父母离异的学生由于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封闭,往往不愿与大众交往,即使交往也显得被动。

为此,老师给他们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创设与同学交往的机会;在班级提倡团结风尚,让他们主动关心别人、大胆表现自己;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让
他们体味其中的乐趣。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喜玩好动的天性。

让孩子在跑、跳、讲、演、赛游戏中,尽情娱乐,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

活动中对这些学生加以指导,给予关注,使他们感受人生的美好,从而敞开心扉,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激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夫妻双方闹离婚时,不仅没有精力照
顾孩子,而且还可能将自己消极的情绪迁怒于孩子身上。

他们有的“推”孩子;有的“抢”孩子,从而使这些孩子受到冷落,失去尊重,加上来自多方面的冷淡与歧视,离异家庭孩子,自尊心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

因此,他们难免产生自卑心理,不求进步,得过且过,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违反规章制度。

放松自我约束;有的还沾染上一些不良恶习。

发展下去,少数甚至还会走上犯罪道路,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的自强进取精神。

首先,讲究教育方法,给予理解宽容。

离异家庭的学生犯了错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理解他们的处境,给予应有的宽容,并且在动之以情中晓之以理,严格要求,使他们及时回到班集体中。

其次,给予积极期望,消除自卑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在逐步形成,他们常常通过别人的脸色和反应确定自我形象,从而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家庭情况特殊复杂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观察更为敏感细致些。

父母的争吵旁人的议论,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甚至放任自由、不求上进。

老师的积极期望,可以改变他们的“自我镜象”从而努力表现自己的长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