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教案(高鸿业三版)

微观经济学教案(高鸿业三版)

第一章导言第一章导言本章主要内容:(1)经济学的由来、基本问题及定义(2)经济学的研究工具(3)经济学的两个层面(微观、宏观)(4)经济学的研究方法(5)对经济学的认识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稀缺性:资源或物品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多种多样、多层次,由低到高,永无止境马斯洛的需要(欲望)层次理论: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稀缺性:资源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续)–资源或物品的有限性资源可分为: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如空气)物品通常可分为:经济品(economic goods):如衣服、食品自由品或免费品(free goods):如阳光有害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waste goods):如噪音、垃圾资源主要有: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资本资源(capital resources)等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对任何经济社会,资源或物品总是有限的选择性:资源物品欲望的满足具有多种选择–资源物品:如石油,如电力–物品欲望的满足:如自来水,如充饥经济学:研究稀缺条件下如何抉择的学科欲望的无限性资源的稀缺性选择的重要性(资源的多用途性)最优化思维: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求无限欲望的最大满足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于客观存在着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欲望的所谓选择问题。

这些选择(choose)包括:生产什么(what)–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for whom)–何时生产(when)?–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基于上述理由,可以给经济学下这样一个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定义:一种资源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它各种可能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前提:资源有多用途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资源能充分利用–存在于任何行为主体的任何选择行为中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的定义: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经济学意义A,利用PPF说明机会成本B,PPF说明资源利用情况C,说明四个基本经济问题D,PPF的位置如何用PPF来解释四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what)–生产什么品种、生产多少如何生产(how)–由谁生产、用什么资源生产、用什么技术生产、用什么组织形式生产为谁生产(for whom)何时生产(when)–资源利用的时间配置,即发展计划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和经济体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明,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按照社会经济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商品组合进行生产。

这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

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系统通常应具备如下功能或解决以下基本经济问题。

– 1.生产什么。

– 2.如何生产。

– 3.为谁生产。

– 4.充分就业。

– 5.物价水平。

– 6.经济增长。

–其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后三个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要考察的问题,即是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里普赛和斯泰纳给经济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按广泛的定义而言,经济学涉及一个社会使用它的资源并把生产成果分配给社会的个人与集团的方式,生产和分配一直在发生变动的方式,以及经济体制的效率。

这样一个定义给经济学规定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因而是比较全面的,不仅涉及资源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范围)和资源利用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范围),还涉及经济体制问题。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划分,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类型: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个量分析出发,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是关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个别经济变量变动的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中应有以下内容:(1)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2)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3)要达到的目标是最大化。

(4)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5)核心是价格理论。

2.微观经济学的假设第一,理性经济人假设。

第二,充分就业的假设。

第三,市场出清假设。

第四,完全信息假设。

3.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均衡价格理论。

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供求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2)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如何把既定收入分配于不同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上,以实现最大化的满足或效用。

(3)生产者行为理论。

其中又包括了生产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和市场结构与厂商理论。

(4)分配理论。

(5)一般均衡与经济福利理论。

(6)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从总量分析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定义有以下几点:(1)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2)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3)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4)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假设(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3)否定投资等于储蓄(4)否定货币数量理论3.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失业理论。

(3)通货膨胀理论。

(4)经济周期理论。

(5)经济增长理论。

(6)开放经济理论。

(7)宏观经济政策。

微观与宏观的关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2)二者在分析中所假定的制度前提一致,都假定制度因素不变。

(3)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区别外)是相同的。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宏观分析总是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基础。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a,定义: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

它回答的问题:经济现象“是什么”(what is)b, 特点:一个理论和假设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仅能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也能经受将来发生事件的检验实证分析具有客观性,与客观事实相符是真理,与事实不符是谬误规范分析a,定义: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

b,特点: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错误答案涉及伦理、道德、价值,并不是事实只能辩论,不能付之于科学或实验加以解决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对象上以资源利用和资源配置相区别,在方法上则以总量分析(aggregate analysis)与个量分析(individual analysis)相区别。

总量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个量分析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方法。

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作为一种数量分析的具体形式,都广泛地采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

所谓边际增量分析(marginal adding analysis),是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单位或增加最后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均衡(equilibrium):原本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它表示,当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面不同的外力作用时,若合力为零,则该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主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

均衡分类: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一般均衡分析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则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

经济模型1.模型与济经模型模型与模型方法在整个科学领域,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着普遍而广泛的运用。

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用来描述和研究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

经济理论是实际经济事物与经验认识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经济模型就是经济理论的简明表达。

2.分析与表达经济模型的分析与表达,可以有几种方法:用普通文字,用算术式,用简单几何以及用代数式。

这些简单的不同的语言可以相互译通。

选择哪一种方法,完全是个人胃口问题。

—劳埃德雷诺兹3.经济模型的构成通常有四部分:定义、假设、假说、预测。

理性人假定传统假设条件中最基本的有三条(现代的微观经济理论实际有四个假定:见第一节),其中关于人的假定是我们研究经济理论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命题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推演出来的。

理性人:它意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都充满理智,既不会感情用事,作出极端的决策,也不会轻信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符合始终如一的偏好原则,以一定的投入和付出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理性人的行为准则:完整性:他了解自己的偏好(X>Y;X<Y;X=Y)传递性:若X>Y;Y>Z;那么Z>X有理性的选择:若X的收益最大,那么理性人绝对不会选择Y和Z第三节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如何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无论是在经济学、物理学或其他学科中,没有一个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理论的有用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预测的一系列现象成功地作出了解释和预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