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
师生共为主体,双向和谐活动,它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
构建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
以下是笔者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的一点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共为主体
我们转变了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端正了课改实验的指导思想,尊重并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改革了必修课板块中”以教室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变”备课”为”既备课又备人”,集中主要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会教”到善于指导学生”会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形成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教学模式。
师生共为主体,既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更着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共为主体,既体现师生对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更体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建,强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心情舒畅的教育教学氛围。
二、创设教育氛围,双向和谐活动
师生双向和谐活动,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和谐的优良教育教学环境。
和谐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要产生”和谐”的感觉,必然要对其有恰到好处的把握,具有强烈的内在动
机。
它反映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对学生实行必要的引导又教学相长,只有真正实现对学生高效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向和谐活动。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又为实践服务,而这种实践活动必须师生共同参与。
只有共同参与,互为主体,双向活动才能达到和谐。
师生共为主体、双向和谐活动的过程为实现改革目标创造了理想的内外部条件。
为此,就需要对整个学校工作的内容、方式、组织、形式、途径作重新考虑和安排,为探索新型活动板块的课堂教学模式、新型课堂教学手段和活动辅导方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
三、以训练为主,构建和谐主旋律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建立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
点之上的。
语文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语文教学的实质就应该是使用这种i具的技能训练,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
”而技能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就和教练员培养运动员一样。
为了突出语文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
初中语文教材将课文的”学习重点”改称为”训练重点”,这都为我们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提供了依据。
四、构建和谐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主要指以阅读教学为主、以一节课为单
位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结构的相对定型化。
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问的安排,一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定标提示。
即确定训练目标,教师作提示性讲解。
讲解的内容由课文和训练目标来决定,如解题,有关作者、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与训练内容有关的语文知识讲析,也可根据训练要求,进行诊断性测试与补偿。
一般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指导训练。
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开展各种训练活动。
一般占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最少不应低于20分钟。
第三步:答疑小结。
即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对训练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疑难问题作出解答,也可以相互质疑,师生讨论解答,或者由教师总结讲析,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效果。
一般占用时问10~15分钟。
“模式”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训练日标、训练内容、课文特点等灵活变通。
三段式的基本模式,应以第二段为主,学生的训练时间,应不少于一堂课的二分之一。
五、把握模式的基本特点
该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训练为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牢记”训练”为主,要有时问保证。
第二,练的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敦须是学生。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
第三,
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这是该实验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就”以训练为主”这一点来说,不妨借鉴音、体、美教学的方式方法。
音、体、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土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他们总是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布置了训练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训练为主”。
语文课既足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日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像音、体、美教师那样去”训练”学生。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语文教师应向音、体、美教师学习。
六、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第一是讲与练的关系。
”以练为主”要以练为中心,讲为练服务。
教师少讲,要讲到点子上,讲在关键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有说服力,且能激发兴趣,启发思想。
点到为止,不可包办代替,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第二是指导与训练的关系。
学生的训练活动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进行,不能放任,更不能胡练。
教师的指导要面向全体,起定向、引路的作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投入训练程序,有事可做,做有收获。
目前有一种”满堂问”的现象,似乎也是”以练为主”,但这种训练仍然是一种教师支配下的被动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权,课堂气氛似很活跃,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
因此,教师不能把指导变成支配。
第三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前提的,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有了能力可以获取吏多的知识。
因此,培养能力要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传授知识要着眼于培养能力,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为能力培养服务。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也是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来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实践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相信,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不断浦现出更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理念,不断推动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完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