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
一、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理解;易考选择题)1.政治权利与义务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的统称。
它的行使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
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表达的自由、民主管理权、监督权等。
【考点:政治权利的内容】(1)选举权利与义务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广狭两义之分。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指人们参加创设或组织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所必需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国的选举理论认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统一的,公民有选举权就有被选举权,二者不可分离。
【考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权利功能有所不同。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行使原则、方式和程序是法定的。
罢免权是选举权的延伸,是选民或代表机关对不称职的代表或者其他公职人员,在其任期届满前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其是否继续任职或立即免职的权利。
选举义务是指公民在选举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②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③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④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
因上列违法行为当选的,其当选无效。
(2)表达权利与义务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的权利。
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等。
表达权利的前提是思想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
言论自由对于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具有以下作用:第一,言论自由可促成个人自我价值、成就的实现;第二,言论自由可增进知识及追求真理,从而增强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第三,保障公民自由且公开发表意见,可凝聚民意,形成舆论,以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行使。
【考点:言论自由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言论中包括政治言论、商业言论、学术言论、艺术言论、宗教言论等多种具体类型。
【考点:言论自由的内容】言论自由,不仅是指一个人有“说”的权利,同时指其他人有“听”的权利,所以言论自由不是一种纯个人的权利,而是一切人的权利。
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
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必须遵守以下义务:①不得以造谣、徘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②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其他公民;③不得用言论侮辱、俳谤、诋毁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④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⑤不得教唆他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⑥不得发表猥亵性、淫秽性的言论;⑦不得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有权依法通过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如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自由表达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看法。
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延伸和具体化。
【考点:出版自由的含义】行使出版自由权利要遵守相应的法律义务:①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②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③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④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⑤宣传邪教、迷信的;⑥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⑦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⑧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⑨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⑩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依法律规定的程序组织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
【考点:结社自由的含义】结社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学术、艺术以及其他社会学意义上的结社等多种类型。
结社自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方面,个人是否结成团体、是否加入团体以及是否退出团体,完全出于个人的意愿;另一方面,团体通过内部的意见交流形成团体的共同意志,并为实现其意志而进行外部活动。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公民在行使结社权利时要遵守以下义务:①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②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③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⑤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⑥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
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的重要方式。
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考点:集会、游行、示威的含义】根据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应当遵守以下义务:①不得利用集会、游行、示威活动来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煽动民族分裂,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破坏社会秩序;②举行集会、游行、示威依法必须事先经过公安机关许可;③除非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在下列场所周边距离十米内至三百米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在地,国宾下榻处,重要军事设施以及航空港、火车站和港口;④禁止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进行集会、游行、示威;⑤特定人员的禁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或者参加违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集会、游行、示威,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⑥不得违反治安管理法规,不得进行犯罪活动或者煽动犯罪。
(3)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民主管理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考点:民主管理权利的含义】(4)监督权利与义务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考点:监督权利的含义】一般认为,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是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
2.人身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等具体权利。
【考点:人身权利的内容】(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生命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
拥有生命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生命权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防止生命危害发生权、改变生命危险环境权等。
【考点:生命权的内容】生命权是人的尊严的基础,具有神圣性与不可转让性,不可非法剥夺。
它既是个人必须珍视的权利,也是全社会必须尊重的权利,全社会要形成尊重生命权的观念和意识。
(2)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
【考点:人身自由权利的含义】人身自由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
人身自由,首先是指人的身体不受拘束,因而被视为“最小限度的自由”。
其次是指人的行动自由,如可以自由外出旅游、经商、打工、求学等。
最后是指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和剥夺。
(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人格尊严权利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
人格尊严主要表现为人格权,它是公民参加社会活动时应当享有的资格。
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应当享有的地位、待遇或尊重的总和,集中表现为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
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姓名权。
公民有权决定、使用和依法变更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②肖像权。
肖像是人的形象的客观记录,是公民人身的派生物。
③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有权享有因自己的行为而获得的名声并有权维护自己的名声不受侵害。
④荣誉权。
⑤隐私权。
【考点: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
(5)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通信自由包括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过书信、电报、传真、电话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
通信自由的基本内容是公民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何人通信不受非法干涉,其所保护的利益是私生活秘密和表达行为的自由。
3.财产权利与义务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
(1)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公民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不管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不管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都应当受到保护。
其中包括:第一,公民自由占用、使用、收益、处分其财产,排除他人的干涉;第二,国家征收、征用公民财产须为公共利益,且依法给予合理补偿;第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应负赔偿责任;第四,公民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否则应负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
公民在其财产权受到侵犯时,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排除妨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继承权利与义务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
在我国,继承人有的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有的是被继承人通过订立合法有效的遗嘱或遗赠指定的,有的是通过被继承人与他人签订的遗赠抚养协议指定的。
法律所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利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4.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要求国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采取措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加强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以促进公民的自由和幸福,保障公民过上健康而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
它以生存权为核心,具体包括生存权以及与这项权利密切相关的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等。
【考点:社会经济权利的核心】《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首次提出了生存权的概念,并将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
一般而言,国家对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具有三层义务:一是尊重的义务,即不采取行动加以干涉的消极义务;二是保障的义务,即保护公民免受第三方行为侵害的义务;三是实现的义务,即采取积极措施为公民提供某些服务及给予某种便利的义务。